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新闻资讯

News

山河增秀色 国土披绿装——高峰25年在场外开拓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4-10-22 浏览量:


1999年,高峰林场一支二十多人的小队,奔赴北部湾旁的合浦县乌家镇,筹备广西高峰人造板有限公司钦廉原料林项目基地建设。这一年,成为高峰林场场外造林“元年”,从此踏上开拓场外造林的全新征程。
时至今日,高峰的场外造林区域已从广西延伸到贵州、广东,成立了11个造林部,经营面积超过100万亩,累计销售木材640万m³,实现总产值104.8亿元,总收入39亿元。
在高峰林场艰苦创业馆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挂满了整面荣誉墙。
高峰林场场长李松海表示:“从决定走出场外造林,到在场外历经重重困难与挑战,到现在重整旗鼓再次出发,高峰林场一次次解放思想,一轮轮创新变革,促使高峰的产业发生了巨大转变。”



开创场外造林先河,25年再造两个高峰

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推行林业分类经营,启动了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和“东扩、西治、南用、北休”发展战略。
高峰林场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勇当改革先行者,提出“走出林场办企业、面向社会办林业、利用社会林地发展林业、场外再造一个高峰”的发展战略,开创广西国有林场场外造林先河。

高峰林场场长李松海(右二)、常务副场长朱兵(右三)、副场长卢中强(左一)在场外造林部调研

25年间,高峰林场在场外的发展节奏和路线,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2009年,随着桉树在广西形成了规模化种植,高峰林场开展了第二轮林地收储高潮。2019年,广西开始大力开展商品林“双千”基地建设,再次掀起高峰第三轮林地收储高潮。
高峰林场副场长黄正根介绍,高峰场外造林从人造板有限公司原料林基地建设,到以经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经营战略的变化都在顺应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战略。如今,高峰造林版图涉及广西13个地市、52个县(市、区),贵州1个市县,广东3个地市、7个县(区),发展冲劲十足。

高峰造林版图

目前,高峰林场经营总面积达150多万亩,其中场外经营面积超100万亩,相当于在场外“再造了两个高峰”,成为林场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柱。
高峰林场党委书记陆珍先说:“这沉甸甸的成绩,是高峰人在场外奋力开拓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成绩属于过去,我们必须继续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才能乘着时代的东风,在场外‘再攀高峰’。”

场外造林模式的成功源于大胆实践

漫步在容县造林部的林间,群山之上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桉树连成绵绵不绝的绿带,让人心旷神怡。容县造林部经理卢有伟介绍:“这片林地,正是当初林场与容县政府签订林地转包协议的其中一片。”
在刚走出场外的那几年,高峰林场没有可借鉴的先例。该往何处发展?采用何种合作模式效益更好?怎样的模式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如何提升林地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些难题,唯有从实践中去探寻答案。

高峰林场党委书记陆珍先(右三)、副场长黄正根(左二)在场外造林部调研林木生长情况

作为改革先行者,高峰林场大胆尝试,凭借率先发展场外租地造林的时间优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由政府整合乡镇、村屯的林地资源,再整体转包给林场,顺利开辟了场外发展空间。
为提高林地经营效益,林场大胆推出五五分成、超产分成、管护承包等创新性经营模式,为激发承包者干事创业热情注入了强劲动力。
承包者周联泰在高峰颇有“名气”,他共管护林地19片,面积9000亩,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林地当中,没有周末和假期,把林场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来干。一提起他,每个人都竖起大拇指。而像他一样的承包者,高峰还有近70人。他们致力于提高林地经营管护水平,形成了林场与承包者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周联泰管护的林地

场外造林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2008年初,全国遭遇百年一遇的冰冻灾害,广西是重灾区之一。这一场冰冻灾害,给陆川造林部种植的相思林带来了灭顶之灾,7.2万亩相思树全部死亡,造成经济损失6675万元。
承包者覃作健时隔十六年回忆当时的场景,仍不禁泪流满面:“我走到山上,看到辛苦管护了5年的相思树全都冻死了,整颗心仿佛被紧紧揪住,心痛至极,颤抖着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灾害发生后,高峰林场及时把树种调整为桉树,历经三年完成了受灾林地的更新造林工作,如今桉树的经营早已走上正轨。
除了冰冻灾害,高峰还遭遇了很多挫折与考验,如密集种植模式效益不高、高海拔种植成活率低、租约到期林地面积减少等,值得庆幸的是,高峰坚持不断探索和突破,能够迅速调整策略,坚持对了就上,错了就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场外造林模式的成功源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高峰林场场外造林能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我们积极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高峰林场外造办主任李远江说。
截至今年9月,高峰在场外累计造林208.2万亩次,辐射带动林区周边群众造林1000多万亩次,参与了珠防林工程、广西重点区域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等建设,建设了生态修复林、水源涵养林等各类公益林1.89万亩,在维护地方生态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助力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过去的25年里,高峰林场在推进场外造林发展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产业联动、合作造林、延伸产业链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支持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林区周边村屯的乡亲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25年来,高峰累计在场外造林投资超过54亿元,同时通过租赁林农集体林地,累计支付地租6.89亿元,持续助力了乡村振兴发展。
林造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城市近郊,只要是高峰林场造的林,就有高峰林场修的路。据统计,截至目前,高峰共支出5400多万元支持修桥补路公益事业,建设林区生产道路8800多公里,维修10.6万公里,改善了林区周边10多万户群众的交通出行状况。
林造到哪里,就业岗位就铺到哪里。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高峰林场累计聘请当地村民超30000人次,支付的劳务费共计56609.8万元。

造林部职工到当地老人家中慰问

林造到哪里,暖心关怀就走到哪里。造林部的工作人员们,在种好树、管好林的同时,还坚持深入群众,主动融入当地村屯风俗,经常为群众办好事,如到孤寡老人家中慰问、为村民提供营林技术指导、支援村集体森林火灾扑灭等,用真心换来当地群众的信任。
可以看出,一直以来,高峰林场都主动把社会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在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作为国有林场,承担社会责任我们义不容辞,将来,我们也会继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支持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高峰林场常务副场长朱兵坚定地说道。

场外造林模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聚焦提质、扩量、增效

25年的艰苦创业,25年的奋力拼搏,高峰林场场外造林25年的辉煌,凝聚了无数高峰人的心血和汗水。在新的发展阶段,高峰人要发扬“五在山”精神和“永攀高峰”精神,推动场外造林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要打好‘场外扩量’战役,筑牢区内发展阵地,开拓区外发展阵地。”高峰林场副场长黄正根说。
无人机开展有害生物防治
为了稳存量、扩增量,高峰灵活采取林地承包、整体收购、入股投资、合作分成等多形式收储林地林木,探索“大场+小场”“林场+村集体(农户)”“林场+造林大户(造林公司)”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同时重点在广东汕尾市、清远市、梅州市等区域开展林地林木收储工作,快速开辟区外发展阵地。
为了提质量、增效益,高峰按“一地一策”原则精细化管理林地,通过压实 “四重”监管机制,提高营林施工质量。同时,还通过科技引领,为营林提质增效蓄势赋能。
高峰林场副场长邓福春介绍,高峰引入无人机技术开展“万亩”桉树撒肥追肥试验与示范项目,实施作业面积超10000亩;引入20多家公司提供地空技术服务,开展全场性大规模无人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作业,飞防面积34万亩;与广西林科院合作,应用3s技术在全场林地范围内开展桉树速丰林测土配方技术研究,改善林地土壤肥力。
2024年前三季度,高峰收储林地林木面积达13.44万亩;营林工序抽检面积95.88万亩次,抽检合格率99.92%,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蹄疾步稳。


高峰场外造林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我们是高峰的主人,用奋斗谱写乐章,我们是林场的栋梁,把青春献给绿洲……”悦耳的歌声,在每一个有高峰人的地方飘扬,这是独属于高峰人的《高峰之歌》。
高峰人从不畏惧困难,他们有着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爱场情怀,他们满怀信心,到场外去、到营林一线去、到艰苦的地方去,他们勤勤恳恳地干,踏上了场外造林的全新征程。
他们有了一个全新的目标:到2030年,场外桉树商品林规模130万亩以上,全场人均桉树商品林面积争取达到1000亩,6—7年生桉树平均每亩出材达13立方米以上。
高峰林场场长李松海:“远征万里,更应步履铿锵。新的起点赋予新的使命,高峰人要以时不我待的干劲,坚韧不拔的韧劲,敢为人先的闯劲,全身心地投入到场外造林事业中,为顺利完成‘360’营林任务目标,实现新的规划蓝图而努力奋斗。高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文:杜金环

值班编辑:屈艳

核稿:陶昭华

责编:朱兵   屈艳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