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广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南宁库)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在广西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举行。

启动仪式现场
自治区林业局种苗站站长韦鼎英、生态修复处二级调研员梁一萍,广西林科院党委书记尹国平,高峰林场党委书记陆珍先、常务副场长朱兵,广西生态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文军出席活动,并共同种植了23株从600年树龄的粉叶楠古树母株上采种选育的苗木。
自治区林业局种苗站站长韦鼎英致辞
韦鼎英指出,古树名木是承载文明记忆的“活化石”,是有生命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在广西毛竹山村一棵树龄800多年的酸枣树下叮嘱要对古树保持敬畏之心,这为我们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建立广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南宁库),旨在保护古树名木抗旱、抗寒等独特基因,为今后广西林木良种培育提供珍贵的种质资源,以实现“后继有树,生生不息”的目标。他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参与,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保护氛围,让古树名木焕发生机,助力美丽广西建设。
种植古树繁育的粉叶楠
尹国平表示,粉叶楠是樟科楠属大乔木,生于石灰岩山上杂木林中,天然分布范围狭窄,现存种群数量极少。在广西,粉叶楠目前仅在靖西市、那坡县两地发现野生个体,广西境内仅存6株母树,天然更新幼苗幼树不足30株。广西林科院通过对树龄最大的母树采种育苗,培育出1000余株苗木,极大缓解其濒危状况。自2016 年起,广西林科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深度参与广西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承担多项关键工作,抢救复壮约3000株古树。未来,广西林科院将继续探索新技术,推进种质资源保存与文化普及,为第三次普查储备技术,助力生态文化建设。
种植古树繁育的粉叶楠
陆珍先表示,高峰林场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广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2024年,林场4棵灰木莲被认定为广西名木;2025年,林场将对场内经营地块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开展全面调查。同时,林场联合广西林科院、广西森林生态监测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水松、金丝李、粉叶楠等7个树种共13份古树名木种质的资源扩繁工作。目前已在广西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内种植古树扩繁的种苗100株,为广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南宁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高峰林场将全力做好古树名木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成果展示、科普和开发利用等工作,努力将广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南宁库)打造成广西古树名木保护的标杆工程。
种植古树繁育的粉叶楠
据悉,广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南宁库)项目计划建设面积200亩,地点位于广西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内。项目以保护广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为核心,建立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广西“最高、最老、最美”等濒危珍贵古树名木80株,每份种质扩繁6-10株。项目采用迁地保护、无性繁殖、种质评价等技术手段,结合科普展示与生态旅游功能,构建集资源保存、科研、宣教、开发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家种质资源库在古树名木保护领域的空白,持续助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自治区林业局生态修复处、种苗站,广西林科院陆生野生动植物研究所,广西生态文化协会,广西日报社及高峰林场相关部门人员共37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