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老杨在分场的那些年

发布时间:2022-12-27 浏览量:

老杨原先并不是林场的职工,只是作为职工家属来的高峰林场万盘分场,爱人阿香是林场的一线工。老杨一开始在林场做临时工,零零星星地揽一些苗木抚育、修枝、施肥的活,挣一些零星的钱。

90年代,老杨转为了护林员。当时,正值全区推广绿化达标,实施全面消灭宜林荒山、大规模工程造林、大规模封山育林、大规模飞播造林。老杨带上镰刀、锄头、干粮和水,山上一待就是一天。披荆斩棘,劳动在山、学习在山、开会在山、吃饭在山、睡觉在山,老杨不觉得苦,一棵棵的树长起来了,林子密了,泉眼也多起来,大家的生活慢慢有了盼头。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种下的树,开始形成林子,老杨不再造林,名副其实地开始巡林护林。护林员没有不养狗的,林子里毒蛇、野蜂经常出没,有了狗,老杨巡逻方便多了。林场工作苦,工资低,但是靠山吃山,哪个季节哪片林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老杨都心里有数,因此野菜、野菌子总不缺。守着林场自给自足,林场职工在什么年代都不曾挨过饿。四五月份,花开得漫山遍野,香气弥漫到分场,山林里蜜蜂嗡嗡的声音,能热闹上一两个月。老杨早在上一年的重阳时节,就捉了蜜蜂养起来。等到端午花开尽了,也到了开箱取蜜的时候。取蜂蜜也是很讲究时节的,到了端午刚刚好,蜂蜜又多又甜,刚采下来的蜂蜜那个新鲜啊,清香透亮让人稀罕。过了端午就不行了,忙碌了一个春天的蜜蜂不肯再出去了,吃着刚酿好的春蜜准备过一段闲日子,蜂蜜一日比一日少,吃到秋天再重新酿蜜,秋蜜是过冬吃的,吃完就是春天了。所以一年可以两次开箱取蜜,分春蜜和秋蜜,秋蜜品质要好一些。取蜂蜜也不能太贪心,要留一些在蜂箱,以免割完蜜蜂没吃的会跑。林场的蜂蜜成色好,每次老杨一开蜂蜜,大伙一窝蜂地都来看,一箱蜂通常能产十几斤的蜜,经常有外面人进来买。

老杨的爱人叫阿香,也是勤快人。阿香现在已退休,以前是分场一线工,在做好营造林工作外,闲暇就在分场的鱼塘边、沟坎旁种了一窝窝的南瓜。埋了鸡粪、牛粪的南瓜长得欢,端午过后瓜苗漫山遍野,这时候山外的南瓜都结有拳头大的瓜了,但山里面冷,长苗开花都比山外慢一截。嫩瓜苗掐下来炒当青菜吃是常有的事。但是往往瓜苗还没有吃腻,瓜花又可以吃了。秋末冬初,南瓜陆续成熟,摘下来堆满了一个屋子,阿香自己也料想不到。养的几头猪都不用买过饲料,加些粗糙的米跟南瓜熬一熬就喂猪,年底猪卖出去一算,也是一笔大收入。阿香也养了一些鸡,林场的鸡似乎也比山外的好吃,可能是吃了野草虫子,也可能是山里面的泉水。鸡一拨接一拨地陆续长大,有大有小,方便轮流着吃。

90年代,林场探索推行租赁制,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把小部分地租赁给了职工开展自营经济。一人不超过50亩,有种八角有种竹笋的,挖坑、施肥、除草管护,如火如荼地干得热火朝天。老杨也种了50亩的八角林。八角是乔木,树冠塔形,椭圆形或圆锥形,一年结两次果,八角果为著名的调味香料,也供药用。但是成熟的八角采摘起来比较费事,坡度陡林又密,在林子里一闷就是一整天。

不到几年的时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职工的自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逐渐成为林场多种经营成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搞活的当然不只是经济,人心也慢慢活络起来。分场周边的村庄,也有的心思不正的人动起了“靠山吃山”的念头。满山的八角尤其招村民的青睐,经常大白天的就成群结队地带了麻袋来偷摘。老杨往往守在村民回村或者下山的必经之道,将满载而归的村民逮个正着。无可奈何的村民,这个时候当然是顾不上八角了,得,又帮摘又帮扛出来,白干一天了!

也有胆子大的村民瞧不上八角的,直接打起了偷盗林木的主意。都是半夜来,鸡叫时候走,上好的松木、杉木伐倒了就往车上装。一遇上护林员拦截,村民就立马逃跑,但老杨往往一口气能追十几座山。无证砍伐,盗伐,几年下来抓的抓、逃的逃,那几年分场旁边的村庄少了不少的男丁。当然那是老远过去的事了,现在大部分村民已进城了。

2000年左右,桉树异军突起,区直13家林场不仅在场内种植桉树100多万亩,还在场外集体林区辐射造林300多万亩。老杨的身边,不少职工摇身一变成了承包者。桉树生长快,适应性强,轮伐期短,收益高。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桉树种植的积极性,广西各地掀起史上罕见的桉树种植热潮。租赁、收购、承包、联营等模式纷纷涌现,造富神话层出不穷,部分承包者一年甚至能赚几十上百万。职工自营地也几乎都种上了桉树。

但老杨终究还是胆子不够大,自营地还是种着八角,也没有随大流去承包桉树。他在分场承包鱼塘每年有固定的三几万收入,还有养蜂等其他一些收入,忙不过来,有这些他也满足了。

很多人说是因为速生桉,所以林场职工发达起来了。眼看着林场办公楼一次搬得比一次的好,职工很多也开起了豪车,住上了好房子。

分场的基础设施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分场的路变成了水泥路,再不是过去的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分场场部新建起了2栋小楼,一栋做了办公室,一栋做了职工宿舍楼。还新建了小广场,建了围墙,分场的绿化也更好了,桂花、玫瑰花、桃花,一年总也开不尽。

分场的老职工,分到了棚户区危旧房改房。老杨也分到一套90平的三房,儿子也大了,没有在林场工作,在一家连锁超市做管理人员,一家三口相聚就回到这里。

但分场的日子还是悠闲,老杨陪着爱人时常在分场水泥地上应季晒了木薯、花生、咸菜等农作物,还向分场的年轻人学会了用微信,在抖音上卖蜂蜜。这就是老杨的故事,看着平淡,却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一样。


文:欧如松

编辑:杜金环

核稿:李日凤

责编:莫凡 屈艳

点赞: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