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林远繁枝茂,鸟语花香岁月好。林场的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人是那么的朴实。在这平凡而幽静的林场,充满诗意般的记忆。
林场远离喧闹的城区,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屏障。这里没有高楼林立的大厦,没有车水马龙的街道,只有幽静的林间小道。
我记得第一次去分场,一路从热闹的城区到蜿蜒的村庄小路,再到崎岖不平的林道。看着擦身而过光阴相间的林木,时不时听到飞禽悦耳的鸣声,仿佛让人置身于世外桃源。沿着林间修建的水泥路,穿过几座山来到一处山顶,一排房屋映入眼帘,那是始建于八九十年代充满年代感的老房子,分场有两栋4层高的宿舍楼,一栋办公楼,一排民房及一间曾是食堂的仓库。可以想象分场曾经鼎盛时期有多么的热闹,想必分场就是当年前辈们的全部生活。
4月山里的天如诗人所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山里云雾缭绕,好似人间仙境,恰是种树的好时节。工人正赶着雨季来临之前植苗。一位背着箩筐衣服全湿的大叔正在弯腰种苗,只见他专注地将桉树苗放入树坑里,一手稳住树苗,另一只手拿着小锄头将周边的细软的泥土埋入树坑中,然后在树苗周围双手压实细土。他起身用手背擦了擦脸颊上的雾珠或者是汗珠,在他那写满岁月的脸上露出满怀期待的笑容。每一棵树苗都是这样小心翼翼地种下,在林业工作者心中也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满怀希望地期待着每一棵树苗生根发芽、成林成材。
养分是树木茁壮成长的重要法宝,仅仅依靠大自然的赐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人工放肥、抚育除草才能给树木提供最好的生长环境,在最短时间内成材。所以放肥和除草抚育是种树工作中的最关键要素。
我听老前辈们说,以目前的机械化手段还无法满足放肥和除草自动化,仍是以人工作业为主。我看着老前辈黝黑的笑脸,那是一代护林人守护山林留下的岁月痕迹。这时我向前面看去,一边是放肥队,他们每一个人背着一大袋肥料,腰间挂着水壶,正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山里走去,去给每一棵树补充养分。
如此高强度的体力作业,汗水早已将衣服浸透,衣服背部留下了一片灰黑的肥料印记。而另一边是拿着割草机或是镰刀上山除草的队伍。山里的野草长势快,有些草已经高过普通人了,除草队伍挥舞着手中的镰刀,一路披荆斩棘,手臂上留下一道道被锋利叶子割破皮肤的血痕。他们义无反顾地踏遍了一座又一座山,只留下一撮撮被砍倒的草堆。
我问过前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甘愿平凡地待在山林间,他说可能是习惯了这样平静的生活,喜欢上这山林的气息,喜欢每天到山林里巡逻就像问候老朋友一样,倍感亲切。一代代林业工作者因为这份热忱甘于在这寂静之地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山林。
林区的天气说变就变。当台风暴雨来临时,成熟的林木被强风压弯了腰,而只生长了一两年的中幼林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被疾风吹得伏地不起。随之而来的大雨倾盆,豆粒般的雨水狠狠地洗刷着大地。雨水落地汇聚成一条条小溪哗哗地流向山涧。
雨过天晴,打开门窗,进入眼帘的是满目疮痍,分场内被吹断的枝条随处可见,远处的山成片的倒伏林木。分场领导第一时间,迅速组织职工和场内工人,到受灾林区对倒伏的林木进行扶正填土抢救。两人一组,一人扶正受灾林木,一人固定木桩,用绳子拉直保持林木直立,最后用锄头或铁锹填土压实。抢救队伍不顾泥泞的林地,滑倒了再爬起来,手脚并用地重复着工作,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数百亩林地的林木抢救工作。
当抢救任务圆满成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全身浑然不觉地早已沾满了泥土,俨然像一个个开颜欢笑的小泥人。看着同事们欣慰的笑容,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重于泰山的责任,更是一份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使命。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林业人原本的样子,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怎样进步,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总是默默地在深山某处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
不管多少个春夏秋冬,林业人一腔热血,终生无悔,伴着绵延茂密的山林,陪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这是老一辈林业人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将对林业事业的那份激情融入到血液中,珍惜好、呵护好、保护好林场。也许这苍茫的林场就是一生的战场,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只有无尽的艰辛和寂寞。新时代的林业人正忍受着煎熬,用汗水和赤诚谱绘出一幅幅奋斗的画卷。
在“十四五”时期,国家科学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和完善林业信息化体系,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质增效,提升防治灾害水平。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林业创新转型,结合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新时代的林业人要有勇攀高峰的决心,克服险阻的毅力,将传承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精神,为国家守护好一片生态净土。
文:陶昭华
编辑:杜金环
核稿;李日凤
责编:莫凡 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