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苗,从发芽到出圃,需要经过消毒、温室培养、大棚培育、室外炼苗等一系列的培育,才能被认定为合格苗木,用于上山造林。
培育过程中,苗木需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呵护,正如一个人才,从出生到工作,要历经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重重难关和考验,顺利通过才能毕业进入下一关,顺利拿到从业资格证,走上工作岗位。
而同样是合格苗出圃,种在哪个地方,山上还是山下,土壤是否肥沃,雨水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恶劣,完全是身不由己,由人摆布。它所要做的就是尽快适应一切,扎根土壤、稳定根基、适应环境、茁壮成长。同样,大学毕业生在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工作状态后,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融入环境,立足本职,熟悉业务,发挥才干。
不同的树种,决定了不同的培育方向。是经济林就该修剪矮化,促进花果;是用材林就要修枝间伐,保持通直。生而为树,是乔木就要死命往上抽芽,增加材积和蓄积,是灌木就要保持良好树形,提高产量和质量。不同的岗位,也决定了人才不一样的发展方向,要人岗相适。是技术岗位就沉心研究,在发明创造、科技攻关、服务林业上下功夫。是管理岗位就要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管好带好用好队伍,激发团队热情,凝聚力量共识。
对于树的生长来说,不能全部依赖于树的自身努力,人工及时干预也很重要,整枝、施肥、抚育、防治、防护,一样都不能少。工作做得到位了,自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人在工作岗位,有岗位职责,有工作内容,但总会有疲惫的时候,总会有松懈的时候,这时单靠个人自律是难以持久的,他律这个时候就应该派上用场。通过日常的监督,经常敲敲打打才能保持革命的热情,双管齐下才能稳步推进事业。对于两面人,靠自律或自我革命已经起不了作用,组织就要及时进行刮骨疗毒,清除腐肉,才能永葆党的革命事业不褪色,不变味。
虽说大树就应该参天,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度,要先打好基础,与根匹配,根不稳则树易倒,果太重则枝易折。人要与林同行,共御风灾,否则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人也如此,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头重脚轻,外强中干,甚至狂妄自大,曲高和寡,不得人心,终将夭折。
有些树需要有共生植物才会长得更好,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种方式就很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能做那寄生的植物,全部依赖于寄主植物的单向奔赴,输送营养,寄主营养一断,它就立马完蛋,典型的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如西方的零和博弈,丛林法则,只想搜刮世界财富,弱肉强食,收割他国羊毛,注定不得人心。只有同舟共济,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文明相融,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人类一体。
当一棵树能够真正融入森林,它的个体价值已经不再重要,也可以说已经无价,因为它和众多的个体一道,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共克风霜,笑傲寒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当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置身于人类事业的汪洋大海,其实我们就已经实现了永生。只要我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心怀“国之大者”,甚至争做大国工匠,我们会发现,个人可以很渺小,生命也可以很短暂,但我们已经把我们创造出来的成果,造福于人类,造福于后世,延绵于整个人类文明,这就够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定要坚信,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我们,才把人类文明推向了更远的诗和远方,光耀万世。
(写于2024年1月造林季)
文:罗耀维
编辑:陶昭华
核稿:杜金环
责编:朱兵 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