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林场对外造林经历25年的发展与蜕变,对外造林队伍从十几个人到几百个人,从一个基地发展到11个造林部,林地从几千亩扩张到百万亩,拓荒的脚步从不停止,播绿的声音萦绕四方,一个务实锐进的团队,一种万苦不辞的精神,正在桂粤大地上漫染了一片片高峰绿。
每一片林都有自己的声音,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个造林部都独具自己的特色。下面我们来说说有关容县造林部—这个播绿团队的那些事。
2003年,为响应“场外再造一个高峰”的号召,一批怀揣着梦想的干部职工离开熟悉的环境、温暖的家,来到三百公里以外的侨乡容县,从零开始,开启造林新征程。容县造林部从1个造林承包者、几千亩林地开始繁衍,20年时间,星星之绿染遍了近20万亩的林地,是第一个打开思路不拘地域到总部所在县市以外的地方租地造林的造林部。他们择栖侨乡,依江而居,枕水而卧,梦却在四处找寻。他们以和谐文化打头,用人性文化管理,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用智慧和勇气诠释对高峰绿的执着和追求。截至目前,造林部经营面积约20万亩,有林面积18万余亩。资产总额达3亿多元,累计经济收入达10亿多元,创造收益2亿多元,年平均收益超1200万元以上,经营情况良好,是林场场外造林长期持续实现盈利的造林部之一。
成立到现今,也是经过了岁月的打磨和时间的考验的。走到现在已是很不容易。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首先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还要感谢历届林场党委对场外造林工作的重视,也是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奋斗的结果。
优胜劣汰,以租地多少论英雄
当时,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许多集体林地、个人林地丢荒,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考虑,当地政府大力支持造林部租地造林工作。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林地普遍分散在各个大小村屯,权属分属于千家万户,一山多户、涉及面广、林地周边环境复杂等情况直接给租地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林地,长期无人经营,均为荒山荒地,路不通、山难进,对造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怕吃苦的精神,此时在造林部干部职工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找到宜林地,他们一座山一座山地看,一片地一片地地找,汽车开不进的,就换摩托车跑,摩托车去不到的,就用脚走。他们奔走于乡野之间,爬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头,实地踏查界线,了解地形、海拔高度、坡度,摸清林地立地条件。有些林地路途较远,就带些干粮在路上、在林地上解决午饭和晚饭。常常从山里出来时,在安静的乡间小道上,只有夜空星月的亮光和车灯照亮他们回家的路。回首这段历程,大家都感叹:那时是以租地多少论英雄,只有租到地才有一席之地,所以大家真是只争朝夕,干劲十足。一天跑一百公里是低配,两百公里是标配,三百公里是常态。当时造林部没有管理人员和承包人员之分,全员上阵从事租地工作。
那时,只有一个用人标准“用地说话”,尤其是想留在造林部成为承包人员就必须自己租到地,就是这条硬性规定,为造林部经营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能留下的承包人员与村民打交道有自己一套的方法。
林地分散,分属不同村民,涉及农户多,他们就挨家挨户地谈。通过帮村民做些琐碎的农活,节假日探访村民,与村民吃饭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拉近彼此的关系;拜访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争取他们的支持,让村民了解出租林地可能获得的好处,使村民自愿发包林地。谈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谈到成为止。他们持之以恒地走访了上千家农户,累计签订了近千份林地承包合同,面积从几亩、几十亩到成百上千亩,成功租地近16万亩。
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播绿人
“租一片,种一片,成一片”是造林部干部职工始终秉持的管理理念,他们做到严把关,亲自蹲点,进驻所承包林地的乡镇,认真抓好营林生产每一个细节。坚持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工序,科学安排施工。每一片林地施工时,他们都亲自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完工后进行细致地检查验收,确保造林质量。他们与民工共进退,造林时亲自选运苗木,从种源抓好质量;施肥时亲自监管肥料上山、施放,确保肥料足额均匀地放到每一株苗木;抚育时亲自示范,手把手教,明确施工标准。有的林地没有道路,汽车上不了的就组织民工用摩托车拉、用马驼,把一包包苗木、肥料拉上山。施工时,饿了就在工棚与民工随便吃一点,累了就在工棚或阴凉处歇一会。在施工管护的繁忙时期,从来不分周末和节假日,只要需要就是工作日。
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造林部职工持续奋斗。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从不气馁、也从不轻言放弃,持续坚持奋斗。2008年初持续近一个月的冰冻灾害,致使造林部营造的第一批已然成材的相思+桉林木被毁,倾注了5年心血的造林成果毁于一旦,损失严重。但他们没有灰心,积极寻找新出路,调整树种结构,选择营造纯桉树林的经营发展方向,当即决定清理受灾林木,于当年全部完成近万亩受灾林地的造林,使造林部重新走上正轨。2018年受强台风“山竹”影响,部分长势良好的桉树林倒伏折断,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万元。灾后第一时间,造林部干部职工积极应对灾害,纷纷深入林地一线,立即到林地周边村屯聘请民工,采购救灾物资,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与时间和天气赛跑,尽力挽回损失。受灾较轻的采取人工扶苗促进林木恢复生长,受灾严重的及时清理折断倒伏林木,着手重造或重新留萌。就是凭着分秒必争的干劲,其中约1万亩林木已成材。
把荒山变林海只是第一步,让“青山常青”才是最终目标。21年来,容县造林部完成三代造林达42万亩次,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2万亩以上,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森林经营规模基本维持在16万亩左右,确保人工林的有序更新,实现人工林可持续发展,保证森林经营面积不减少,有效维持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同时造林部也涌现出很多先进生产(工作)者,周联泰就是其中一位,周联泰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到林场工作,从分场技术骨干(当时是分场场长)转岗到造林部承包者,从事林地承包已经有22个年头了,兜兜转转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每天都还在林地里钻来钻去,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在大山里,真正是为林业干了一辈子。他管护林地共19片,面积约9000亩。他像管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管护每片林地,精心呵护、亲力亲为,抚育成材。他为了林木长势好、出材高,愿意自己贴钱投资多放一次肥。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林地当中,没有周末和假期。他严格遵守技术规程开展营林工序,每道工序都达标,并且近乎达到“免检”标准,基本不用返工。
统筹兼顾,三大效益显著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是场外造林经营的目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他们用生命来呵护片片林海,用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换来了春天。自2008年进入轮伐期起,造林部合理规划采伐,累计为市场提供木材资源近140万立方米,经济收入达10亿多元,创造收益2多亿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兼顾生态效益,保持绿色行业本质,造林部一方面积极探索延长桉树人工林经营周期,将轮伐期定为7-8年,有效缓解桉树人工林经营对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紧跟现代林业发展,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结合桉树生长特性,依靠营造林新技术,通过改善施工方式,因地制宜科学管护,合理施肥抚育,促进林木生长,保证土壤肥力,维持林地生态平衡,在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同时,有效提升经营质量。造林部经营的其中11万亩林地通过FSC森林认证,经营管理行为均遵循相关标准,达到可持续经营要求。
在注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他们不忘回馈社会,主动承担企业责任。一是在营林生产过程中优先招聘当地农户,主要参与新造林、中幼林抚育、施肥管护、木材采运、护林防火等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二是支持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为村组道路、公共林区道路硬化拓宽及维修提供赞助,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及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村级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在容县造林部,有一位造林承包者孙国盛同志。他在党旗引领下,在全国文明单位的春风鼓舞下,用实际行动践行高峰大爱精神,在慰问老兵、助学帮困、扶老爱幼等方面表现突出。先后被评为“2016广西关爱抗战老兵百名优秀志愿者”“2017年容县十佳志愿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2017年度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等。2018年荣登 “中国好人”榜,给高峰林场场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亦是林场无数默默辛勤为党和国家奉献的普通职工中的一员。
蓄势再发,扩量提质增效正当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根据自治区林业局深入开展区直林场高质量商品林基地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规模和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林场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高峰林场营林扩量提质增效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当前,容县造林部正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林业局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高峰林场“360”全方位营林任务目标,大力开展新租林地和中幼林收购,争取在现有林地周边区域特别是岑溪市范围内再扩增一批优质林地,力争林地保有量稳中有升。同时整合各类林地集约经营,通过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营,确保经营投资保值增值,实现造林部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
新征程新使命,容县造林部全体干部职工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强化实干担当、狠抓工作落实,锚定目标、铆足干劲,持续为林场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