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林场工作时,我是被安排到造林部林站工作的。林站在一个镇子上,从南宁过去要搭两三个小时的动车,再转近两个小时的中巴车才能到。
记得入职报到的那天,站里特地派了车到动车站接我,司机老陈一路上给我介绍这边的风土人情和站里的情况,我有一茬没一茬地接着话,山路蜿蜒,车窗外的钢铁丛林慢慢滑成绿色的林海,城市的喧嚣逐渐被老旧越野车粗粝的引擎声取代。兴许是担忧我对林站相对南宁较为艰苦的条件感到失落,老陈安慰我说:“林站虽然在镇子上,但是你们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店、烧烤摊、网吧这些都是有的,超市、快递这些也都便利,生活条件不用担心。”我一听,赶忙解释道:“陈师傅,我的家里就是住在一个小镇上的,这些生活上的东西我哪里会担心,我担心的是我从来没有干过林业这一行,就怕到时候工作起来无从下手啊。”老陈听完,爽朗一笑:“这你就更不用担心了,凡事都是接触了才会了解的,到了站里,大家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随时问,大家都很乐意帮忙的。”
一路上通过老陈的介绍,我对站里的情况也有了些大概的了解,站里人并不多,加上我之后便是两个技术员、一位站长、一位承包者还有老陈自己,总共五个人,驻地是一处民宅,环境有些许简陋,一楼是办公室,二楼是食堂,再往上便是休息的房间。“你看,大家已经在楼下等你了。”我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有三个人不停在踱步,显然是等待一段时间了。大伙热情地帮我把行李提到早早给我准备好的房间,便招呼我去食堂吃饭,一顿饭很快吃完,和老陈说的一样,来了这里,就像是一家人一样,我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逐渐放下了内心对于未知的忐忑。
很快,我便迎来了我的第一个任务,在尽快熟悉各项营林工序的同时到林地里实地接触营林工作,因为其他技术员的任务比较繁重,恰巧承包者潘叔的一片林地正在清山准备造林,站长便安排承包者潘叔带我去林地熟悉各项工作。
潘叔约莫有五十岁了,是个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笑起来眼角堆满皱纹的中年汉子,在林场工作了大半辈子,专业技能过硬,营林经验丰富,曾经是优秀技术员,后来响应场里“场外再造一个高峰”的号召,主动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造林部去进行租地造林,二十多年来扎根造林部,开疆扩土,不辞劳苦,是大家都很尊敬的老前辈。
山路泥泞,潘叔娴熟地开着皮卡车在满是坑洼的林道中行驶,还能一边分出心来和我讲解技术规程,车里颠簸,我只能把技术要点默默记在心里。“小刘啊,其实我们干林业的,说简单也简单,拿着技术规程去林地做好指导也能把树种出来,但是说难也难,想要把树种好,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当地的小气候来在合适的时间开展合适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按要求严格做好才能把树种好。”潘叔突然感叹起来。
“是啊,潘叔,虽然我不是林学专业的,但是我也知道技术规程是宏观上指导大家的,真正操作起来还是需要结合实际才行,我现在刚刚参加工作,还有很多事情都不懂,以后我碰到不懂的事情还得多靠潘叔指教,到时候潘叔可不要嫌弃我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哦。”
“哈哈哈哈,好啊,到时候肯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潘叔爽朗地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弯成月牙状,“我现在已经落伍了,像无人机、电脑作图这些东西我都不会用,你们年轻人学东西快,到时候我还要请教你这些新技术才是。”潘叔笑着打趣我。我也笑起来:“那潘叔先当我师傅,到时候我把这些新技术学会了,我们再一起进步。”
皮卡车突然停下,潘叔跳下车张望了一番,说:“小刘,前段时间下雨太大了,那边的路塌方了,我们只能走进去了。”我听罢,立刻从副驾驶座位上下来,“好的,潘叔,我们步行过去吧。”于是我开始整理随身携带的工具和笔记本,潘叔也从后斗上拿出锄头和镰刀准备徒步前往林地。我和潘叔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缓前行,脚下的泥土因为雨水的冲刷而变得松软湿滑,每走一步解放鞋上都会粘上一层黄泥。潘叔走在前面,不时地回头提醒我注意脚下的安全,向我分享走山路的经验和技巧,同时还不忘调侃地说:“小刘啊,我们林业人经常这样的,自然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是常态,我们不单要求车子有四驱,我们林业人也需要经常挂上四驱的。”
随着深入林区,周围的景色开始变得原始,只有这条林道看得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里是一片天然林,从这里爬山直接穿过去很快就到我们的林地了,但是沿着路走我们需要绕一个大圈,小刘,我们翻过这座山怎么样?”潘叔转头回来对我说道。“没问题,潘叔,那我们就从这里穿过去。”我突然明白,刚刚为什么拿工具时潘叔带上了镰刀,原来是为了翻过这个山头砍草开路做准备。于是我便自告奋勇地拿起镰刀砍杂草开路,山里的杂草长得旺盛,比我的身高还要高一些,开路没多久我便累得气喘吁吁,潘叔看出我的窘境,走上前来接过镰刀,“小刘,换我来吧,你还没适应这样的工作,先休息一会。”说罢,便走到前面开起路来,很快,我们就穿过这片天然林到了我们自己的林地。
潘叔拿出地形图,摆放在自己面前,看看远处,又看看面前的地形图。我有些不解,便询问潘叔这是在干嘛,潘叔抬头看了看我,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专业的严谨与对工作的热爱。“小刘啊,像我们现在这片林地进行清山工作,为了更好地把握目前清山的进度,预估清山完成的时间,我需要通过地形图来确认清山的完成情况。”
他指着地形图上的某个点,继续说道:“看这里,这是我们现在的位置,这里是我们林地的边缘。”说着,他又把手指向地图的另一个点:“目前已经清山到了这里,这样一对比,就能知道我们大概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清山任务”。我听着潘叔的解释,心中的疑惑顿时烟消云散,对潘叔的专业能力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倍感钦佩。“潘叔,能不能教教我怎么对图。”潘叔闻言,眼角的皱纹都变得欣慰起来,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当然可以,小刘。对图是我们林业人必备的技能之一,干林业的不会对图可是会被老一辈林业人笑话的。”
他拿起地形图,耐心地向我讲解起来:“首先,你要学会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符号和标记,比如这个代表山峰,这个代表河流,这个则是我们林地的边界线……”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地形图上指指点点。接着,潘叔又教我如何根据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来估算实际距离,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来判断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他强调说:“对图不仅仅是看图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地形图上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地勘察和比对,来验证地形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潘叔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对图的基本技巧。在潘叔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着对图。我仔细观察地形图上的每一个细节,努力将图上的信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对应。
我一边走一边对图,潘叔也因地制宜地和我讲解了清山工序具体事宜和技术要点,接着又介绍了清山完成之后的工序。他强调说:“每一个工序都至关重要,都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而且也要和我之前在车里说的那样,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开展合适的工序,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棵树都能长得更好。”
在潘叔的实地讲解下,我对技术规程和营林各项工序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自己林业人的身份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很快,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我和潘叔慢慢向停车的地方走去,路上,我忍不住问:“潘叔,以前你们刚开始出来造林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在山里过夜啊?”潘叔笑笑说道:“是啊,以前条件艰苦一些,进出林地没那么方便,很多时候一进林地就是十天半个月不出来,就像场里说的那样,以前我们都是学习在山、开会在山、劳动在山、吃饭在山、睡觉在山的。林场能有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啊。”“潘叔,这个我知道,这个叫‘五在山精神’,那我们今天就是学习在山、劳动在山。”我打趣道。“哈哈哈哈,你小子,那你还要继续学习啊,还有三个在山等着你学呢。我们这一辈开始老了,上一辈交给我们的接力棒也要交到你们年轻人手上了,你们可要继续努力,不负这绿水青山,续写我们高峰林场发展的新篇章啊!”听着潘叔的真切言语,我竟突然湿了眼眶,“明白!保证完成任务!”我大声回答着潘叔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期望,应答声在林地里久久回响。
如今已过去好几年,我也已经调离了造林部,现如今的林场绿水青山的地基打得更牢,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我们更年轻的一辈,相信也会和潘叔一样,从老一辈手上接下发展的接力棒,发扬和传承“五在山精神”,接续奋斗,助力林场的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