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区直机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丨母亲赞歌——面前的月亮

发布时间:2025-01-13 浏览量:

编者按




在广西区直机关“我的父亲母亲”主题征文活动中,高峰林场职工蒙容君撰写的《母亲赞歌——面前的月亮》,荣获优秀作品奖。

月亮不知道她的恬静皎洁,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月亮。母亲就是我面前的月亮,在黑夜里散发出温柔的光。每次想到母亲,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就像是一幅宏大绝美的沧海月明图,她的爱意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像一束月光把我轻轻环抱。我的世界里,不论在哪都能看到月亮。

在个人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那些关于母亲的颂词赞歌,早已烂熟于心——从牙牙学语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到青春期里Beyond的《真的爱你》。但在二十多年懵懂又炙热的青春时光里,真正读懂母亲,读懂母亲浓烈爱意的时刻却是极少的,或许是因为她是以生命的长度来爱,不急于时时表达,不拘于一时一刻。当爱质朴时,便觉得是寻常。它体现的方式就是生活的具象化于一顿饭、一句叮嘱、一些唠叨……因为习以为常,所以我们会常常忘了感激,忘了我们其实一直泡在爱里,忘了母亲也需要被呵护。小时候总觉得母亲是超人无所不能,长大了更能清晰地看到时光给母亲留下的痕迹,她在一天天变老。她的青春,她的朝暮,像蒲公英飘在微茫的风里,我只能把那一半的春日和一半的暮色小心翼翼揣在心里。关于母亲,总是词不达意。

我的母亲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是我的人生导师,也是我成长路上的朋友。在我自己都还进行着人生的模糊探索和与现实的拉锯时,母亲已经坚定地与我达成了共识: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世间亲情参差多态,我很幸运拥有这样一个与我彼此欣赏的母亲,让我不惧怕人生虚无,不担心痛苦纠缠,不沉湎得到失去。她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爱着我,注视着我飞向更辽阔的地方。

母亲是我的定心丸。在疫情期间,学校不定时的封锁严控、社区不定时的核酸抽检……让处于异地读书的我精神状态很不好,被束缚的自由和各方面的压力,让我一直处于焦躁状态。求学时光里的封校时刻,我所打的每通电话中的第一句话都总会念叨想家,并且无尽地输出着自己心中的焦躁与不安,可她打电话时永远包容着我,关切我是否物资充足、吃饱穿暖,开导我的烦恼。爱从来不是华丽的文字,朴实的只言片语就轻易越过了距离。在嘘寒问暖之后,她总会让你明白:“来的反义词有两个,去和回都是。对于有归属感的地方才会不断回归,想要停留得再久一点,其他地方都是暂留的去处,只有家是归处。在一起的时候吵吵闹闹,但是临近收假还没离开就开始想着下次归来。”

人生路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人是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长大的?”我当时的答案是“已经失去童话,好像对家越来越眷恋,它却成为停留时间最短的地方。”今天却觉得或许成年也有童话。毕业之后,母亲总是会“嫌弃”我还和小孩一样老想跑回家待着,但听到我要回家的时候,还是会开心地忙前忙后准备一大桌饭菜。那些经常吃的家常菜历经秋夏,晒过太阳,吹过凉风,藏着余温,攒着期待,一句“好吃”便能换来笑颜。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无论我们的人生道路如何曲折,家始终是心灵回归的港湾。有母亲在的地方,就会很安心。它隔绝了外面的缤纷色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点亮了关于爱的小灯。它在平凡中化繁为简,一笔一划勾勒出舒适与安然。曾经的我们,总会觉得它不够懂我们心底的梦想与追寻,后来我们翻山越岭想要抵达的也不过是一桌粗茶淡饭。

母亲是我成长路上的恩师。“树靠根长,根深叶茂。”看似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育人哲理。胡适曾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古往今来,几乎所有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个了不起的母亲。他们的母亲也许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不是达官权贵,但是她们都很看重孩子的教育,遇到问题能够平心静气地解决,这样的教养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今天的人们更加认同: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生命影响生命,在母亲和孩子这场伟大而平凡的相逢里,他们碰撞交融,共同成长,重塑着彼此的生命价值。母亲的言行就是孩子一生性格的底色,所以我的脾性以及待人处事,多少都受了母亲的影响。

母亲常对我说:“若你都处理不好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你又该怎么去面对这复杂的世界呢?”青春期时所产生的代沟让我和母亲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争执,从小挑食的我总会将不爱吃的食物扔掉,每次母亲看到就会严厉制止并且立规矩,浪费一次少买一个玩具。而后的课堂作业里有老师问我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妈妈最爱吃的菜是什么吗?”我当时脑子一片茫然,脑海里的画面都是母亲把新鲜的菜留给了我,自己默默夹剩菜吃,心头涌上一股酸涩。慢慢地,我明白“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我在家的时候,我总是很喜欢和母亲饭后遛狗散步,两人谈天说地,道不尽生活点滴。每当我抱怨的时候,母亲总会及时制止并告诉我,抱怨的话换一种方式说出来,双方都会更加开心。她教我要换位思考,首先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是为什么,多理解对方就会更加释怀,这样自己不会因为别人做得不好而抱怨生气,对方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闷闷不乐。所以每当我想说“你怎么迟到这么久”的时候,我会说“你是不是刚才有什么急事,不要紧吧?”。当我遇到挫折和难题陷入内耗的时候,她会告诉我,放平得失心,人一定要像野草一样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无限可能,学会压缩情绪,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生就是在不断追求圆满的路上却总是留下遗憾。

年岁渐长,越发觉得那些从小听到大的“妈妈的话”包含了无限智慧,尽管有些依然不能时刻做到,但它们总在人生路上许多幽暗的关隘处,将自己引向明亮的地方。从小她就教育我,在家也要保持体面。一个人一旦允许自己的外表变得脏乱邋遢,他的精神、生活状态也可能变得浑浑噩噩。哪怕在家也要保持整洁和体面,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让自己的精气神始终保持在一个正向的状态里。当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将这些内化成一种习惯,即使在无常的人生中遭受突如其来的兵荒马乱,也可以时刻保持从容不迫。

母亲喜欢看书,喜欢钻研新事物,这样的生命力也深刻感染着我。面对新事物而萌生的好奇心多数属于年轻人,许多老人感到的更多是慌张和无助。那些年,从学习操作电脑到使用手机的各项新功能,母亲总是拉住我让我教她。我一直不解,母亲到了这把年纪还可以兴致盎然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背后到底是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想明白了,那个背后的答案是“勇气”。没有人会永远年轻,当衰老和落伍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敢于直面这个世界的新变化,不恐惧、不逃避,欣然前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她也希望我多读书,现在社会太浮躁了,阅读能静心养性,在纷乱的红尘喧嚣中要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断,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她常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我想要退缩、放弃的时候,母亲总会对我说起这句话。有时候,好像真的可以靠着不断在心里重复这句话,就咬着牙走出困境。

在很多年后,我渐渐明白,当母亲不再苦口婆心地对我讲道理的那一天,便是我在她心目中真正长大,她安心老去的那一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传承好家风的重要性。不同时代,不同家庭对于好家风的阐释有所不同。范仲淹认为好家风是“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他强调子孙后代要牢记读书的意义,也要明白勤俭持家的要义。近代科学家钱学森的家风也值得我们去学习,《钱氏家训》里提到:“善事国家、重德修身、崇文尚学”。提到好家风,我们家注重的是孝道。母亲常说“孝道是德的根本。”在家里,要关心长辈,尊重父母,饭桌上要懂礼貌,别人说话要认真听讲不要玩手机,长大了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孝”是用日常行动来表达的,它可以是父母下班后我们送上的那一杯热茶,是父母累时我们一句安慰的话,是父母晚上回家后我们端上的洗脚水,是离家后电话里的一句“我很好,你们呢?”

如果家风有颜色,我想应是《诫子书》流露的月白色吧,它质朴厚重,殷切期望。作家马伯庸曾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古董得以传承,得益于世代的呵护与打磨,家族得以传承,得益于家风的浸染与沉淀。

在中国,一个人价值观的起点是家风,优秀家风的形成与父母的德行息息相关,家风如春风,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人。《颜氏家训》中有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意思就是,最好的教育,是从上向下推行、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育人先育己,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会做好。良好品德的养成、社会秩序的构建、优良传统的沿袭离不开千千万万户家庭家风的引导。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不是家财万贯,而是家风永流传。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的成长都与“国”“家”紧密相连,爱国、爱家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灵底色,而良好的家风更像是沃土滋润了中华文化。“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样宏大的追求,展现的正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共振。世代传袭优良家风,方能铸就千秋中国梦。

家风亦是国风,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开端,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人生第一课》里有这么一句话:“家风,不是教科书,不是课堂,不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是挥舞的棍棒,但它却像空气一样,具有持久的渗透力,影响力往往胜过其他有形的教育手段。”家风的传承,不止关系到每个人的个人成长,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旺,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易经》里说过,自然现象是变化多端,但是自然规律是自古以来从没变过的。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个人终其一生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回溯自己的成长脉络,早已烙下深深的“家”的痕迹。我用一生在与母亲不断地挥手告别,试图走出家的象牙塔获得自由,她却用余生在告诉我:“一路小心。”

我很感谢我拥有这样一轮明月,不论天南海北,她就在那里发出温柔的光,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时间擅长叙事,岁月懂得回首。总是从母亲掌心的纹路走出,又念着饭菜香踏上归家的路。她捧着最为质朴的希冀,祝福着我的明天。面前的月亮,恒久地照亮黑暗,提醒着我,在生命的长河中,做好自己,坚守信念。



阅读延伸

  1. 区直机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丨我的父亲母亲

  2. 区直机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丨我心目中的太阳

  3. 区直机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丨父母给予我的人生底色

  4. 区直机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丨母亲的另一面

  5. 区直机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丨我的母亲

  6. 区直机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丨家风无言,润物无声




值班编辑:邹万春责编:朱兵   苏绍豪


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