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来,山间空气沁人心脾,推开简易瓦房的门,面对这远离城市的山间空气,我尽情地舒展身体,让自己尽快清醒过来。洗漱的动静惊醒了两只正在熟睡的小狗,它们兴致勃勃地跑过来,水汪汪的眼睛在求着我“今天又带我去哪里”,对于小狗仔而言,这天又能尽情释放好奇,而对我来说,这是驻山守肥工作又一天的开始。收拾床铺后,我用着不太熟练的动作添柴生火做早饭,小狗在随处嗅探,似乎是在找适合自己的玩具,却不小心嗅到了我昨夜撒在门口的防蛇粉,带有浓烈大蒜味的刺鼻辛辣气味让小狗带着难堪的表情打喷嚏,令人忍俊不禁。
吃完早餐,我开始了今天的工作,拄起用粗树枝削成的“登山棍”,快步往山林深处走去,清晨的山林在阳光的洒照下洋溢着生机,我忍不住哼起歌曲,对着山林分享着清早的活力,也倾诉着独自一人在小屋中过夜的不安,借此调整好精神状态。我时而停下抽查附近施肥的质量,也时刻注意附近山林间是否有可疑活动,防止有想法的可疑人员进山“顺手牵羊”。在检查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山间的安全,除了防止打滑摔跤之类的,我还谨记着老家伯父叮嘱的话“在树林里走要看天看地”,“看天”即注意树上是否有黄蜂窝、马蜂窝,防止这些凶悍的家伙带来的蜂毒;“看地”即注意地上是否有蛇,虽然白天碰到的可能性小,但也要注意。两只小狗紧跟着我的步伐,时而冲到身前,时而落在身后,悠然地与花草作伴,与飞虫嬉戏。
这种无忧无虑的状态让我又想起自己儿时在山中分场的生活,父母早起进山干活,奶奶在菜地里挑水淋菜,我与一群小伙伴们则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在山野林间,比一比谁抓的蚂蚱最多、谁抓的品种个大、谁抓的品种漂亮,还有抓蜗牛、编狗尾草等,那时候最想抓的,还属被我认成“象鼻虫”的龙眼鸡,翠绿的翅膀伴有金黄色的花纹,火红色的长鼻上布满雪白点缀,这样漂亮的战利品是“擅长爬树、眼疾手快”的证明。想起童年在山里的点滴记忆,我感慨犹如这两只小狗一样,虽在山林,亦可无忧。
继续往前走,遇到了这片林地的护林员老廖,他是附近的村民,也是山脚简易房的主人。老廖好客,家族在村里有威望,与林场的关系也不错,我到林地的第一天,他就带着我沿着山间林道走了两遍,带我熟悉林地,各条道通往哪里,林地的边界,包括边界哪处有野果可以吃,老廖都对我一一交代,让我明确了施肥检查的范围及抽查地点。山脚简易瓦房便是老廖为了方便守好这片山林而建设,房子视野良好,守着进山的唯一大路,只要有车进山,屋子里都能明显听到动。为了方便居住,老廖在房子前开辟一小片菜园,用水管通了山泉水,这“一菜园一泉水”,让此处俨然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
老廖正在山林边界路口修围栏,防止山外的牛跑进山里撒野,与老廖问候早安后,我继续在林道上前进。山林间的道路较为复杂,要记住每条路通往哪里是驻山的基本工作,有些分叉路容易混淆,有的结构大同小异,刚开始走错在所难免,需要多走几趟熟悉过后才能记住每个路口的区别。山脚附近的道路较为宽阔平坦,到了山腰道路就开始陡峭狭窄,通往山顶的林道有好几条,我找准民工正在施肥做工的方向,撑着“登山棍”一步步稳稳地走着,解放鞋在松软湿润的泥路上踩下一个又一个脚印,我按计划趁着赶早的精力,加快步伐,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查看施肥工作情况,小狗紧跟着我的步伐,虽然累得边吐舌头哈气,但依然紧跟着我,让我的步伐在沉稳有力的同时多了一丝陪伴。施肥情况可不能只在路边的林木检查,只检查路边,可以让前进的步伐轻快,但踏得不实在,还需要钻入林中,走那些没有路的地方。这些被杂草挡住的地方,看似平坦,实则步步都是坎,坎坎都不平,除了要注意暗处的洞坑,还要注意蛇蚊蜂蚁及带有锯齿的杂草,也正是因为如此,钻进林子里面的检查,每一步都走得稳,每一处都查得仔细。
检查几处施肥情况后,我带着些许气喘爬到了接近山顶的位置,也遇到了正在施肥的民工,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大包肥料,分成几组在较为陡峭的林间穿梭施肥。由于天气较热以及“全副武装”,民工的汗水时而滴进了脚下的肥坑里,泥土印上他们劳动的痕迹。虽然体内水分消耗较快,但民工为了减少负重方便施肥,并没有把水瓶随身携带,而是放在路边,在休息的时候才会回到林道旁好好喝上几口水。工头老远就看到了我,知道我在这稀有人烟的地方找到他们,十有八九是带着问题来的,所以哪怕挥汗如雨也格外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面对工人的辛劳我心中难免不忍,但出于工作,我仍然将一路检查的施肥情况和工头进行了交代,顺便再次提醒山间工作要注意安全。
做好上午工作,从山顶带着两只小狗回到小瓦房已是中午时分,老廖正在房门前抖去鞋上的泥,看到我大口喘气、脸上挂着豆大的汗珠,赶紧帮我倒上一碗凉水,我看着老廖做工回来仍然游刃有余的状态,顿时红了脸……简单休整过后,我们坐在屋前,以水代茶“品”对面山林的景色,交流梳理着守肥与检查民工施肥的情况,然后聊到双方的家长里短。但区别明显的是,老廖的家就在附近村里,聊起家常脸上大多是放松和喜悦,以及充满着对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而从我聊起家常的内容里老廖品出了“想家”的味道,感慨问道:“这个问题我问过你的同事,现在再问你,为什么你们选择远离省城,大老远跑来这里租地造林?”听到老廖的提问,顷刻间我脑中闪过了很多早已熟记的理论,但那一刻我还是说了大多数异乡人的回答:“出门在外不容易,都是为了生活。”老廖笑了笑,望着山林,没再追问。
如果说林业的路是用脚走出来的,那么林业人的生活也就是用脚走出来的。儿时在远离城区的分场,父亲用青春和岁月将足迹描绘在了分场的山林间,日复一日用脚走出了我们一家的生活,随着改革的巨浪不断向前,大家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乘着这股巨浪去到更远的地方,但始终不变的是,林业人的路依旧是用脚走出来,而在林场之外更远的地方,有了我们年轻一辈为生活奋斗的新舞台。交通工具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快地去到远处,但要将远处的山林描绘好,依然用的是坚实的足迹。
午休之后,我继续监督施肥的工作,方式和上午大体一致,检查的是另外几个地点的施肥情况,山间的林道对我来说不再复杂,已熟记在心,这个熟悉的过程或许会伴随枯燥,但通过反复的行路也许能让前进道路更加宽阔平坦。晚上挡不住工头的热情邀请,我到工棚与民工共进晚餐。对于山里的条件,烟熏的腊肉和能泡在水里保鲜的大豆成了驻山干活民工们的常见菜,提前炸好的猪油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城里提倡“少油少脂”的理念相反,在山里猪油是白天有力气干活的保证之一,民工们有的大口吃饭,有的喝着小酒,有的打牌娱乐。薄薄酒,胜茶汤,这是他们劳动一天后最放松的时刻。
回到简易房,老廖已回家,我独自一人感受山里夜幕降临带来的静谧。坐在屋檐下,望着城里难以见到的星空,我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用着不熟练的动作搭棚的经历,然后心里默默感谢老廖,他的这间小瓦房让我可以休息在能遮风蔽雨的地方。想起白天老廖说的问题,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回答好,在白天为生活辛劳过后,晚上休息之余可以选“书”而读。夜晚的山林像是一本书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人们去阅读,可惜的是这本书离城市太远,即便有的山可以与城镇两两相望,但也鲜有人去走近阅读它们。如果说每一座山都像一本书,那么我们林业人就是在用身体力行去阅读它,去理解它,用我们的汗水去浇灌使树木茁壮成长,双腿是笔,汗水是墨,山林是文。以前有限的条件限制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阅读就近的山林,现在发展的巨浪带领我们去踏进更远的山林,让我们继续用身体力行去读懂那里的“书”,在那里书写我们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