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党建之窗

TheWindowOfPartyBuilding

绿色发展视阈下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浏览量:


高峰林场总场第一党支部课题组:

莫文希 湛年勇 陈进宁 苏绍豪 余秋玲 袁剑英 魏江森 钟生桥 刘晓星 邓莉杰

要:生态文化建设以顺应历史、尊重自然为前提,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为目标,以建立科学合理、健康良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容,符合绿色发展的文化诉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形态。本文从绿色发展的视域出发,探寻生态文化建设的缘起,提炼生态文化的核心要义,提出生态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途径,旨在为建设壮美林业和美丽中国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建设路径

绿色,蕴含美丽,代表生机,昭示希望。绿色发展强调全局观、和谐观、长远观,摒弃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偏见,从整个大局着眼通盘筹划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崇尚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秉持底线思维,蕴含着尊重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守住生态底线的意识,其培育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形态,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涵养绿色发展的沃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底。当前,要通过培育生态文化,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绿色内涵,激发绿色潜力,倡导绿色生活,推崇绿色消费,才能聚集和吸收符合当代中国生态文明见的要素,推动我国迈向和谐幸福、生态盈余的美丽中国新时代。

一、生态文化建设的缘起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由人类自身文化出现偏差引起的。生态危机其实是一场“文化危机”,更确切地说是时代主导性文化模式或文明模式的失范,是人类对自身的发展不能做出合理性评价、在自身的精神生态和价值观方面出现问题而产生的。长期以来,在主体性哲学思维的影响下,人类“用人的存在去理解世界的存在,规定世界的存在,用人工秩序取代自然秩序,这就使得世界失去了存在论的根基。”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解决“如何”一类问题方面相当成功,对“为何”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缺乏深入有效的思考,于是经济越发展,人类就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没有方向。人类把大自然仅仅看作满足自身欲求的对象,采取了无节制地征服、掠夺、占有和挥霍的态度去开发自然、破坏自然;在机械世界观的影响下,将自然的整体价值碎片化为人类的有用性价值,只根据人的需要去理解物、规定物和占有物;在“发展就是合理的”片面性思维影响下,人类在有限的环境中追求无限的增长,过度强调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带来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其中原因是隐藏着的“增长癖”文化在作祟,是不合理的文化秩序取代自然秩序的后果。

恩格斯指出,“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由此可见,人类的实践过程,人是目的、是尺度、是主体,自然界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客体,是被按照人的目的肢解为对人有用的价值。这种文明导向、文化秩序或者说是人的目的性秩序,必然对自然的内在秩序造成破坏,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

因此,迫切需要在意义层面、文化层面作出积极回应和适当调整。人类的文明、我们所创造的文化,应该“包容”自然,这种“包容”更多是一种尊重、顺应和遵循,必须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时矫正错误的“增长癖”文化,追求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平衡、个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协调发展的积极的健康的生态文化,用深层文化的现实性去关切人与自然,去寻求自身存在和安身立命之本。

二、生态文化的核心要义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形态,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建设以顺应历史、尊重自然为前提,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为目标,以建立科学合理、健康良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容,积极引导人们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它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自律意识,注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生态文化:

首先,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特别是在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中,经历了由浅入深的理解、由表及里的融合、由此及彼的拓展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创造生态文化来使自己适应所处的生存环境,并通过创新发展原有的文化来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当前,伴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断尖锐化,为改变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环境的发展变化朝着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向发展,人类通过不断调整原有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生,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文化。

其次,生态文化建设以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生态文化建设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它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口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起点和前提、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的形势背景下,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审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再次,生态文化建设以发展生态产业为首要任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作为保障。人类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既包括正常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也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调节和维持等。生态产业是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产业,在推动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以清洁生产为核心、倡导绿色GDP理念,实现“循环、共生、稳生”的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是当前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生态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有其产生、积淀和发展的过程。要根据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律和具体建设实际加快其建设,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科学建设原则。生态文化是一种带有强烈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色彩的文化,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只有从生态建设、环境承载、技术发展、社会认同等方面综合把握,着力寻找科学的建设方法和途径,探索挖掘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

二是群众参与原则。生态文化不只是观念性、概念性的东西,应成为引导实践的武器。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是用生态建设的科学知识武装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外化为人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还要唤起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激发群众智慧,形成共建合力。离开群众的广泛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借鉴创新原则。生态文化是开放性的文化。在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吸收借鉴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汲取和借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生态文化建设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又要善于结合地方实际、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不同文化交融和自我创新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

四、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生态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在以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价值观建设方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文化宣传、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化示范村、生态文化示范企业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可考虑以省部直属国有林场作为生态文化建设试点,因为这些国有林场大都在城市中或城市周边,均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一定的生态文化积累,通过突出特色、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增强生态产业、花卉文化和森林旅游等生态特色文化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推动生态文化建设。

二是强化生态文化宣传。组织策划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宣传不仅要突出主流媒体、保证权威性和关注度,还要在深挖生内涵、突出亮点、打造精品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生态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和成效,为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的引导力度,对生态意识较强、办公环境优美、生态文化丰富、示范作用突出的单位,要在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扶持,不断挖掘各地生态资源潜力,创新生态文化建设形式,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单位创建长效机制。同时,积极树立典型,加大“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力度,不断提升生态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运用生态文化理念强化生产管理,指导生态产业发展。同时,制定具体措施和鼓励办法,引导企业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生态品牌,传播生态文化,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


核稿:屈艳

责编:莫凡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