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每节假日回老家,我的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蹦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这句诗词,描写的仿佛就是我的家乡——广西崇左市天等县稻香村的美好田园风光。
少小离家,求学,工作,成家立业,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思乡的情绪却越来越浓。回家,已不仅仅是探亲,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时刻牵动着我这个游子的心。这两年春节等节假日返乡,满眼所见均有大变化,旧貌换新颜,惊讶欣喜的同时,我特地走访调研了村里的干部、老乡,以及天等县和天等镇驻稻香村干部,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深入了解稻香村发生巨变的具体情况、原因及措施,深刻感悟乡村振兴战略为稻香村带来的发展变化,让身和心,灵与魂,在稻香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沉浸、升华。
一、稻香村基本情况
稻香村位于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天等镇,距天等县城仅1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辖7个自然屯826户3619人,其中脱贫户(含监测户)187户823人,建有1个党总支部和7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4名。全村占地面积 5.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644亩(其中水田1888亩),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别小看这人均1.04亩的耕地,勤劳朴实的稻香村村民,就是利用这一亩三分地,打造成了天等县有名的“鱼米之乡”“果蔬之村”“世外桃源”。特别是近几年,天等镇党委为深入贯彻落实天等镇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工作,紧紧围绕基层党建“提质聚力”,依托稻香村土地资源及优势,围绕“村产旅”融合总方针,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江门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和乡村治理经验,充分利用粤桂财政帮扶资金,着力打造“农文旅”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推动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
二、党建引领下的稻香村发展建设情况
(一)强化群众自治,以“村事夜办”模式为抓手,让“农民”变成“当家人”
稻香村将党群服务中心作为主阵地,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和村民“主力军”作用,将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乡贤能人和乡土人才等纳入“村事夜办”服务队伍,以个人特点组建“一站两组”(夜间便民服务站、夜间流动服务小组和夜间互助小组),在每周一至周四下午18:00-22:00开展错峰服务,协调解决民生业务办理、邻里矛盾纠纷、留守儿童教育、老人管护、停水停电等问题,主动进屯入户开展政策宣讲、家电维修等服务,填补日间民生服务“空窗期”“断档期”,推动村民自治,有效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氛围。仅2024年1月至今,稻香村累计解决上门群众问题24个,调解纠纷8起,帮助看护留守老人、辅导留守儿童共21人次,村民议事决策7次。
(二)完善“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两制一化”推动乡村治理有效
稻香村认真完善“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融入“两制一化”工作措施,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最大化。一是将乡村治理“清单制”工作纳入村“两委”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稻香村村级组织自治清单》《稻香村村级组织协助政府工作清单流程》《稻香村村级工作负面事项清单》《稻香村村级“微权力”清单流程》《稻香村村级特色清单》五张工作清单,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要求,并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等方式让群众心中有数、按图办事,干部心中有戒、照单履职,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二是在全村7个自然屯全覆盖推行乡村“积分制”管理,在村委会设立积分兑换超市,各类常用生活物资一应俱全。“一站两组”成员凭借服务活动可获取积分,每月通过积分在积分兑换超市领取米油盐等生活物资,充分激发了为民服务的积极性。村民通过开展“门前三包”、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等行动,也可获取积分并兑换物品,有效激发村民自治热情。三是推广运用村级服务平台,组织村民使用认证,在平台上发布各类信息;倡导群众学习应用“数字化”程序,进屯入户指导居家老人使用微信、朋友圈等新科技,组建了“两委”工作群、帮扶工作群、政策宣传群、公益岗服务群、警民联系群等5个村工作群及7个屯交流群,通过微信群宣传秸秆禁烧、墓地整治、惠民政策等内容,发动村民通过微信群反映困难问题。推广使用APP小程序办事模式,引导群众通过广西人社APP开展养老待遇认证,通过广西税务12366公众号办理医保、养老参保缴费,通过慧康养小程序办理高龄生存认证等,方便了1500余名群众通过小程序实现在家自助办理业务。
(三)乡村治理卓有成效,探索发展庭院经济10种模式促增收
在这个治理模式的带动下,稻香村“两委”在群众心中有效树立威信,群众自身愿意参与村屯自治。在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引导下,以农户为主体,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以高效开发利用农村房前屋后、庭院资源为主线,充分发挥“一园菜”“一窝鸡”“一棵果树”“一个作坊”“几个蜂箱”的作用,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和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等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探索出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微养殖园、微车间、微工坊、微农庄、微电商、微服务、微食铺等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微”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使庭院经济和乡村振兴融为一体,真正将庭院经济、边角经济转化成美丽经济,把“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让农民无农闲、“钱袋子”鼓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收益”,真正为乡村振兴“添彩赋能”。目前,稻香村覆盖庭院经济322户,覆盖率达39%,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约700元/户。
(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稻香村借着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契机,以逐卜上屯为示范点,大力发展了自然有机富硒米产业、有机绿色蔬菜产业、鱼稻共生种养示范产业和青贮玉米产业,并规划建设乡村农贸批发市场,拓展市场销路,构建和发展绿色健康的多样互补的农副产品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带动村民增产增收。依托粤桂帮扶资金1540.8万元,在逐卜上屯利用村集体用地建设现代化富硒米加工厂,实现集生产、烘干、储存、脱壳、加工、包装和销售于一体的乡村农产品加工厂产业,有效延长一产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工厂建成后可辐射带动稻香、荣华、四维、宏魁等4个村共同发展富硒米产业,打造天等县特色的自然有机富硒米品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依托稻香村逐卜上屯一年一度的“喊泉”纳福民俗活动,引进企业投资旅游产业,并借助腾讯“乡村数字化”平台,与村上文旅进行合作,谋划乡村旅游项目。
三、稻香村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自然条件受限难于实现跨越发展
天等县属老少边山穷地区,石山林立,人口众多但耕地面积少,稻香村相对于天等县其他乡镇村屯,地理位置相对靠近县城,土地相对肥沃,水利交通等条件也相对较好,但总的来说,现有自然资源条件远远不能满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人均1.04亩的耕地,再勤劳也不可能实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神话。
(二)村级产业发展缓慢带动作用不明显
近几年依托上级党委、政府政策倾斜和粤桂帮扶资金,稻香村虽然初步发展起了自然有机富硒米产业、有机绿色蔬菜产业、鱼稻共生种养示范产业和青贮玉米产业等一二产业和“喊泉”祈福、稻谷生产沉浸式体验、户外露营烧烤、水果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但与附近村镇仍属同类同质发展,新颖性不足,未能脱颖而出,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后续发展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不足以吸引外地游客前往旅游消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干部群众思想固化制约发展潜力
长期“与世隔绝”的老少边山穷,也导致干部群众思想固化,很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未能“跳出大山看大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思想支配着当地村民固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相对有觉悟想“逆天改命”的大量青壮年在贫穷的压力下,也纷纷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出路,留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作为主要劳动力。虽然近几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及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劳动力回流加速,但发展的“领头羊”“带头人”不多,土生土长居多的干部群众思想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实现大解放,思想的落后和固化依旧严重制约着稻香村的发展潜力。
四、对稻香村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党建引领培养人才释放发展潜力
从党委政府层面,持续加强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进和选派能力更强眼界更开阔更能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干部驻村帮扶,顶层设计超前谋划稻香村的短中长期发展。群众层面,努力培养更多“领头雁”“带头人”, 培育乡村CEO,吸引召唤更多外出务工青壮年返乡就地就业创业,守住“人”这个大根本。
(二)庭院经济因地制宜成就美丽稻香
鉴于稀少的耕地面积,稻香村继续以高效开发利用农村房前屋后、庭院资源为主线,充分发挥“一园菜”“一窝鸡”“一棵果树”“一个作坊”“几个蜂箱”的作用,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使庭院经济和乡村振兴融为一体,真正将庭院经济、边角经济转化成美丽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收益”,真正为乡村振兴“添彩赋能”。
(三)“农文旅”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创新“农文旅协作”新思路,通过示范打造,谋划“喊泉”祈福闲游、“一粒米的诞生”展厅、壮乡稻田文化、稻谷生产沉浸式体验、户外露营烧烤、水果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通过民俗活动与农事体验项目相结合,将稻香村“农业产业+加工业+休闲体验的乡村旅游”有效融合,深化一、二、三产业关系,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实现兴边富民,努力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的田园综合体,将稻香村打造成为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乡村振兴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