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把青春镌刻在青山上

发布时间:2021-12-16 浏览量:

今年7月1日,我虽然出差在外地,但仍全程观看并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感激动人心。今年以来,在“四史”的不断深入学习中,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铿锵底气,正是来源于无数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斗,来源于无数华夏儿女“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高声呐喊,也深刻认识到,“四史”的演变史,正是新中国的成长史、中华民族的兑变史、我党革命事业不断走向科学化的实践史。结合学习所得,回顾过去,幡然而悟我个人的党员心路也跟百年党史一样,经历了一次次兑变。

“林一代”:扎根大山,激活红色基因

从小我就对大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作为一名“村娃”,儿时经常跟随父母开荒种植八角树,父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就对山林充满亲近。

2007年,我从大学毕业进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工作,被安排到军山分场军山点担任技术员。军山点是军山分场一个造林站,办公地点就在大山里,平常只有三四名驻点护林员和我一名技术员,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丝毫梦想中的花红柳绿。突然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大山,从人声鼎沸到空山寂寂,我白天彷徨在出山的泥路,夜晚伴着蛙鸣而眠,焦虑且迷茫。护林队长看在眼里,此后每天巡山都捎上我,一起看山、看水、看生机勃勃的林地。在我来之前,他是这里唯一一名党员,每天穿梭在林区,日复一日已经干了30多年。

后来,我逐渐喜欢上了军山点的山山水水,也逐渐调整了心态,耐住了寂寞,并自学了造林、抚育、木材检尺、验收等技术规程,逐渐熟悉并融入岗位工作。在造林备耕季节,每天伴着星星出门,踏着月色回家,和民工一起,在山里一待就是一天,从一名“村娃”,变成了一名“林一代”。

从队长的身上,我看到了百年党史无数革命先辈不图回报、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培养了我对林业深深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更激活了我作为一名党员的红色基因,从此扎根大山。

调纠纷:凝聚真情,弘扬党群鱼水情深革命精神

2014年,我调到林政科主要负责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等工作。林权纠纷调处是林业最头痛的工作,如何让争议双方“怒气而来,满意而归”成了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界牌村位于南宁市邕武路,1965年“四清”工作队口头宣布由林场代管。长期以来,由于界牌村没有明确纳入政府管辖,林场也无法行使政府职能,国家各项政策没有能够落实给村民,界牌村成了“三不管”地带。1993年以来,界牌村主动提出脱离林场,申请纳入地方政府管理。但是在进行山林、田地等财产清算时,界牌村提出,有部分与界牌村接壤的国有林地应属村民所有,双方多年来反复协商调处,都没能妥善解决。

为找到突破点,我与同事和村民一道,爬石山、钻草丛、蹚溪水,反复勘察丈量,走访周边村民和林场老职工,翻阅当年旧图纸,前后历时一年多,终于勾绘出清晰准确的地形图,并与村民反复踏界、耐心核对,村民最终同意勾绘结果并签订了土地、山林清算协议书。村民们说“韦群朝是真心为我们着想的,我们要是再争下去,他就得为我们跑断腿,累垮腰,我们对不起他呀!”

至今,每每遇到界牌村村民,他们都要拉拉家常“我小孩已报名,终于在附近小学读书了!”“我们户口落户了,小孩也顺利登记,到时可要来喝喜酒呀!”“政府同意做电路改造,夏天不会一开空调就跳闸了。”看着大家洋溢的笑容,拉着朴实的家常,我心里油然而生:不忘初心,鱼水情深……

出场外:坚定信念,打开一片新天空

2020年,我调到藤县造林部工作,担任支部书记。由于造林部远离南宁,为节约交通费用补贴家庭开支,我一个月回家探亲一次。恰逢老母亲摔倒无法自理,两个幼儿和老人日常起居照料重担全部压在爱人身上,我又心生彷徨。爱人的鼓励,打消了我的顾虑“不要给领导出难题,放心,家里有我!”

藤县造林部设3个林站,职工34人,林站彼此远离,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季节往往数月才能回家探亲一次,但职工们无怨无悔,过半年轻技术员选择在当地安家,还有职工父子两代、夫妻双方拖家带口全家投身林地搞生产,我心中充满了感动。

为更好地体现大家劳动成果,我研究制定了支部“135工作目标”,创新推进“一新两谈、一站两网”等特色党建工作,努力营造比学赶超工作氛围,凝聚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宣传大家忘我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藤县造林部党支部首次被上级评为林业系统驻邕区直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和“模范基层党支部”并授予“流动红旗”。看着整个造林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上下充满活力,我与大家坚守林地一线的信念更加坚定!

一转眼,我在高峰林场工作生活已14个年头,这14年,林场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我也在这里成了家,安了家,这14年给了我无数美好的回忆,是我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我也将它奉献给了林场、奉献给了林业。虽然一切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没有耀眼夺目的荣誉,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但我热爱这样的工作、热爱这样的生活、热爱这样的平凡,正如无数革命先辈,为祖国事业建设默默奉献,我将继续,把青春镌刻在高峰这座大山上!


文:韦群朝

编辑:杜金环

核稿:李日凤

责编:莫凡 屈艳

 

 

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