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里人呢?”这是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每当这时我总是微笑着告诉对方,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生我育我的地方,另一个则是给我希望的地方。
背井离乡,入桂不易
2011年,我从昆明西南林业大学毕业走上人生另一个新起点。这年,就业政策已经从包分配制逐步过渡为双向选择就业,结合自身四年林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最终,我决定应聘到广西国有维都林场工作。
火红的七月,是青春离别和憧憬未来的季节。早晨,父母就开始为我离家远行忙里忙外,灶台上雾气腾腾,母亲正堆放蒸熟的鸡蛋、玉米,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父亲则忙着帮我扛行李物品到车上,由于父亲对我在省外找的工作单位并不放心,担心刚出社会涉世未深的我被欺骗,决定驱车送我到工作单位就职报到。
离别时,我看到母亲眼里噙着泪水,可还不忘嘱咐道:“现在找工作很难,要好好珍惜,做事要手勤脚快,好好表现...”一路上,父亲话并不多,一千公里的车程,我们从天刚蒙蒙亮到来宾市国有维都林场时,已是深夜,入城时,高楼林立,灯火通明,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天早上,简单履行完入职手续后,人教科的同志安排了一位基层同志带我和父亲前往基地,泥泞的路边偶尔闪过破旧的房屋和上半身赤裸浑身黝黑的农民正在地里干活,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既熟悉又新鲜,既期待又恐惧,对于工作环境偏远艰苦没有太多心理准备的我,心里生出了些许的失落。油茶办坐落在离市区二十多公里外的山脚下,是二层窄小破旧的平顶房,办公住宿混合,房子旁边是油茶苗圃。车缓缓开进基地,平房前已有三位同事等候多时,大家热情地帮我拿行李,同事们真挚的笑脸和亲切关怀,让我感到了温暖和惊喜。
父亲帮我安顿好后,只是简单交代,“有事给家里打电话。”就踏上了返程回家的路,看着父亲的车渐行渐远,我的眼睛越来越模糊了...此时,我的心里斗争是激烈的,不知道父亲心中是否有对我不舍,是否有不能把女儿留在身边而自责过...
磨砺意志,静待花开
第一个月是见习期,情况还未熟悉,生活上、工作上的考验接踵而来。
初到广西让我深深体会到无助、孤独的滋味。高温潮湿的生活环境影响着我的身体,从气候干爽的云南高原来到高湿的低丘林区,我最终因水土不服,湿气过重,脸上、身上出满水痘,奇痒难忍,失控的手指总是往痘痘上挠去,干净的脸盘变成了大花脸,不再有人会给我送来治病的药水,每到夜里总是想起母亲曾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时间,是治愈一切伤痛的良药,任凭时光的流逝慢慢抚平我脸上的疤痕。更可恨的还有小黑蚊,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叮咬人的新生物,小得像一粒灰尘,肉眼难见,夜里,蚊帐对它也没用武之地,不管我怎样“武装”,它们都能叮得我浑身起一朵一朵棉花一样的包,起包的皮肤痒痛无比,无数次的抓挠,导致鲜血直流,伤口难愈。
七月的骄阳如火如荼,把豪放的炙热挥洒大地,小平房经过白天的炙烤,屋内温度更高了,周末的晚上,城里有家的同事们都离开了,只有我一人守在空空的院子里,四周一片漆黑,因为非常害怕,我把门和窗封得严严实实,而我唯一的消暑设备只是一台小小的电风扇,黄豆般的汗水顺着发丝、额头、脖颈流下来浸湿了衣衫。
面对打击,我多少次问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每每想拿起电话告诉爸妈“想回家了”,但犹豫再三内心还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因为我离开家时,走得坚定,林业就是要“远离城市,扎根大地”,不管多难,我要坚持下去。
工作上的难题也紧跟其后,屋外,2300多亩的高产油茶示范林,新造林成活率非常低,个别小班不到30%,油茶产业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导的高质量发展“双千”示范项目,领导心里很是着急,安排我指导民工补植,但一切都是徒劳,成活率不升反降。
七月盛夏,烈日炎炎,造林地是砂土地,不保水,又是小苗造林,种一株死一株,看到自己付出付诸东流,不断质疑自己。这时,林场来了个专家型分管领导,重新调整了技术方案,把造林和补植时间安排到冬春季,采用油茶大苗上山造林,在树兜覆盖稻草保湿,结果油茶的造林成活率超过95%,工作上的难题不久也迎刃而解,我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成长起来,成为大家认可的一名技术骨干。在这里,我由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锤炼成一名名副其实的林业工程师。
现在,这片油茶林已经成为维都林场一张亮丽的名片——维林油茶公园,漫山遍野盛开着雪白的花朵,伴随着山风,缕缕幽香扑鼻而来,一个个金色的油茶果在冬日的暖阳下摇曳生姿,每到这个季节,都会吸引来络绎不绝的游人观光、拍照。
“桉”家立业,共筑家园
在广西,我开始认识桉树,了解桉树,逐渐喜欢桉树。无论何时,桉树都像列兵一样昂首挺拔,直插苍穹。铝合金般的树干,闪着如粼的白光,把脚下的树叶和黑土,都映得银箔般明亮。枝和叶,如同勇士决斗时抛向空中的绿色丝绒手套,在风中骄傲又略带战栗地抖动着。桉树作为广西林业的当家树种,发挥着林业经济的龙头作用,也承担着国家木材安全储备的保障作用。
我在供销科从事木材销售工作有六个年头之久,每年木材收入都是林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采伐任务量大,每片成熟林经林业设计队调查设计后,我们都要去踏查林地边界、带木材老板去实地查看林木长势,再按照市场询价流程制定出木材的招标底价进行招标。
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下个月有没有工资发,就看你们的了!”在疫情期间,木材的销售工作也遇到一些困难,标的经常流标,为此,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努力工作,例如,在报纸、网络平台刊登木材招标信息,给往年从事木材生意的老板逐一发信息、打电话告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每年我们都能完成自治区林业局下拨的采伐指标。木材一直以来就是林业人的“摇钱树”“发财树”“致富树”,一棵棵、一片片高大挺拔的木材养育了几辈的林业人。
虽然一直以来人们对桉树的发展有不同的观点,更有妖魔化的言论,但广西林业人是有智慧的、敢担当的,逐渐探索出桉树培育从高强度干预经营到近自然科学经营的成功模式。
特别是我们区直国有林场主动扛起桉树栽培技术创新的重任,改变传统经营方式,采取免炼山整地、培育混交林、培育大径材、施放有机肥等多种技术措施,桉树森林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桉树单产纪录不断刷新,万元林成为常态,取得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桉树正以新的姿态、新的形象展现新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广西区直国有林场商品林高质量“双千”基地建设桉树功不可没。
2020年,我调到了高峰林场工作,负责职工住宅小区项目建设与管理,当时小区面临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历史遗留的“旧账”,导致住房完成五方主体验收交付使用后十年未开展房屋不动产权办理流程,为了很好解决退休职工到城市养老,小孩到城市上学问题。
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职工有房无证的困境。于是,我开始对涉及项目建设单位、户数、工程建设、税费缴纳等情况深入摸底调查,经过排查办证“堵点”“卡点”,发现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一部分业主由于长期未取得房产证,态度消极,不配合基本信息核对工作,拒绝缴纳公共维修基金,持观望态度;二是,十年前的房屋测绘报告数据审核不严,存在数据不详、错误等问题;三是,该职工住宅小区属于政策性住房,需要按市场运作住房政策完成业主基本信息报备及建设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审计。
经过仔细梳理,我决定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把劝导、引导业主配合办证工作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组建业主微信群、QQ群,设专人开展政策宣传,实时发布办证进度,营造业主可监督、职能部门办事可信任的工作环境,解决了内部自身的问题。接下来,我开始积极联系建筑承建方开展《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工作,对于测绘报告不符合要求、错误的部分,重新进行测绘及到南宁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进行备案。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高峰林场职工住宅小区厢竹小区572户全面完成房屋不动产确权登记及不动产首次登记业务。每个家庭一套城市住宅成为现实。看到职工们手捧《房屋不动产权证》证书脸上露出灿烂笑容,我的心里暖暖的,也替他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眼看那山林愈青、耳听那流水溅溅。
回顾十年的心路历程,人的命运会因为一次次的选择发生改变,对我来说,命运的改变是选择做广西林业人开始的。在这里我完成了生命的第一次蜕变,从一个需要依赖父母生存的孩子到破茧生长成能独当一面的新个体,得到的磨炼、磨砺都与广西林业密不可分。
回顾十年的探索实践,我愈发热爱脚下山石沟壑,草木虫鱼,我的工作很平凡,但我选择“沉下心、沉下身,留得住,干得好”,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与坚守,参与、见证广西林业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绿色已成为广西的底色,森林公园、花卉小镇、油茶小镇等具有林业特色的康养休闲场所纷纷建了起来。珍贵树木、彩化树木、花化树木纷纷种了起来。
每到节假日,一簇簇金灿灿的风铃木美醉人心,一树一树的蓝花楹如烟似霞......森林公园里处处缤纷绚丽,游人如织,人们尽情享用大自然的馈赠。
某一天,当再次被问起:你是哪里人?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我是广西人!”
文:杜佩莲
编辑:杜金环
核稿:李日凤
责编:莫凡 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