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场外造林25年征文获奖作品丨山林中的坚守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4-10-11 浏览量:

编者按

8—9月,高峰林场开展场外造林25年发展历程与成就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作品61篇,经林场征文活动评审组评审,共评出16篇获奖作品。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发布获奖文章。

《山林中的坚守与传承》,由高峰林场贵港造林部刘子云撰写,在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如今,抬眼望去,生态画卷如诗如画般缓缓铺展,处处绿意满盈,生机盎然。在这里,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如同一颗颗坚韧的种子,深深地扎根于场外造林的基层。他们以自己的青春、执着与坚守,为大地精心绘就绿色的底色,他们便是场外造林的基层工作者,是大自然的忠诚守护者,更是生态画卷的杰出绘者。


“咬定青山”的大学生小刘

新入职的大学生小刘,如山林初绽之花,朝气满满。林业事业,不分男女,小刘虽然是女生,却有着不逊于男儿的坚毅与勇气。她本有着在繁华大城市里享受舒适生活、追逐梦想的机会。然而,当大自然的呼唤在她内心深处响起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如火焰般燃烧起来。她毅然决定放弃大城市的璀璨,投身于场外造林的伟大事业之中,为守护那片绿色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真的决定要去场外造林吗?那可是很辛苦的。”朋友关切地问。面对朋友的不解和质疑,小刘坚定地回应:“我知道大城市有它的精彩,但林场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也想为它做点什么。”尽管她深知这意味着要离开温暖的家,告别熟悉的环境,踏入一个陌生之地,正如郑板桥诗中所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她没有丝毫犹豫。
初至造林部,小刘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时不知从何处着手。生活条件艰苦,住宿简陋,饮食也不规律。然而,她没有半句怨言,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努力学习造林知识与技能,钻研病虫害识别之法,探寻科学植树造林之道。她与老技术员一道,每天早起,跟随工人踏入那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在那里,他们植树造林,同时也在小刘的心中种下了理想的种子。
进行伐区调查时,天气寒冷,山上的草比人还高,崎岖的山路让她步伐艰难,陡峭的山坡常令她胆战心惊。有时,还需穿越茂密的丛林,杂灌和荆棘较多,被尖刺划伤成了家常便饭。“山上有很多悬钩子,不注意就会扎伤小腿,下次来要多穿两条秋裤。”小刘常笑言。老技术员边走边说道:“走到草高的地方,要用树枝先拍打,没有动静了再往前走,这就是所谓的打草惊蛇。”
进行林分调查时,早出晚归,常常直至六七点才下山。烈日炎炎,小刘汗流浃背,却依然全神贯注地记录着样方里的树高胸径。“天气太热啦,一定要留着最后一口水,谁也不知道往前走还会遇到什么情况,这最后一口水说不定就是关键时刻的救命水。”老技术员的话,小刘常铭记于心。
进行病虫害调查时,一开始,小刘常常判断失误,但她毫不气馁,不断地向老技术员请教,逐渐掌握了识别病虫害的技巧。“这一片的桉树是不是有病虫害啊?”小刘指着一大片桉树林,发现底部枝干大面积焦黑的树问道。“这片林子确实有点问题,可能是最近高温多雨,空气流通不畅,滋生病菌,染上焦枯病了。你要多留意这样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刘对林场的工作越来越熟悉。如今,大家对小刘的称呼,也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刘”。“小刘来了啊!”“小刘忙啥呢?”她不再是那个懵懂的新人,而是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林业工作者。现在,看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林场的场外造林建设队伍中,小刘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小刘就像那初升的朝阳,为林场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

“中流砥柱”的技术员老冯

技术员老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对造林部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地都了如指掌。
“我已经在场外工作十五年啦。”老冯自毕业后便投身于林场场外造林事业之中。平日里,一心扑在林场工作上,常常遭到妻子的不理解。面对妻子的抱怨,老冯心中虽有愧疚,但他依然默默坚守。他知道,林场的工作需要他,那些茁壮成长的幼苗离不开他。他坚信,总有一天妻子会理解他的这份执着。
老冯也曾在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世上无难事”是他常挂嘴边的话。造林部发生林政案件时,他积极沟通联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一次,两千多亩林地权属出现争议,面临采伐证可能被撤销、错过最佳造林时节及巨大损失的紧急情况,老冯立即行动,收集多方证据,与村委会沟通、向林业局和司法所及森林公安等部门求助,虽过程困难重重,人手紧张、问题复杂,但他从未放弃,经过一个月的奔走协调,在当地职能部门帮助下,林地产权问题终得妥善解决,减少了造林部损失。老冯以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山林的守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新造林的季节,遇到恶劣的天气,细雨蒙蒙中他依然带领着工人抢栽树苗,只为抓住最佳的种植时机。他不顾雨水打湿了衣衫,泥水沾满了裤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大声地指挥着工人,确保每一棵树苗都能正确地栽种下去。
此外,还有上山守肥的任务。为了确保肥料安全,老冯常住在山上,一住就是一周以上,与工人同吃同住。山上,简易的帐篷是他们的栖息之所,夜晚山风呼啸,诉说着坚守的不易;山上,饮食简陋,大白菜、冬瓜、肥肉胡乱烩成一锅,寡淡无味却也默默下咽;山上,洗澡只能在河里,河水冰凉刺骨,却也能带来片刻的干爽。而最为关键的是,老冯必须时刻守住肥料,绝不能让人趁着黑夜把肥料偷走,确保每一棵苗木都能得到肥料滋养。那一袋袋肥料,是幼苗茁壮成长的希望,是山林未来郁郁葱葱的保障。每一袋肥料都承载着绿色的梦想,老冯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些梦想的种子。
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老冯一次次克服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五在山”的精神,守护着绿水青山。他在场外造林一线辛勤耕耘,十五年来,新造林计划的完成率达到了100%,中幼林追肥计划和抚育计划的完成率均超过了95%。在木材生产方面,老冯更是展现出了他的专业强项,十五年来参与完成的采伐设计出材量达到了113万立方米。2021年老冯带领完成的木材生产中,木材出材率占场外总出材量的45%,占全场出材总量的38%,成绩斐然。
老冯不仅是技术上的能手,更是年轻技术员的良师益友。他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传授自己的经验,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他深知,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是为场外造林的未来积累希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冯就像那沉稳的山脉,为林场撑起一片坚实的天空。

“润物无声”的老大姐王姐

老大姐王姐,如同造林部的温暖阳光。她就像那无声的春雨一般,默默地滋润着每一个人。
王姐肩负着造林部统计数据和保障后勤的重任,工作极为繁忙。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到达办公室,面对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表格和数字。她仔细核对每一项数据,从树苗的种类、数量到造林的面积、进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一支笔、一个计算器,是她最常用的工具,她时而记录,时而敲击键盘,忙碌而专注。
作为统计员,王姐常常面临数据复杂、任务紧迫的挑战。大量的数据需要准确统计和及时上报,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整个林场的工作进度。她常常在堆积如山的报表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眼睛干涩、颈椎疼痛也顾不上休息。王姐对造林部的每一片林地了如指掌,当有人询问某片林地的情况时,她总能迅速而准确地给出答案,仿佛每片林地的数据都印在了她的脑海里。而在后勤保障方面,物资的调配、设备的维护等琐事也让她费尽心思。尤其是在物资短缺的时候,她要四处联系采购,确保大家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也能有良好的生活条件。
王姐离开家人来到场外。孩子生病时,她只能在电话里焦急地询问情况,却无法陪伴在身边。丈夫也时常劝她换个工作,多陪陪家人。但王姐放不下造林部的伙伴们,更放不下这片绿色的山林。她深知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王姐你想家里的亲人和小孩吗?”同事偶尔也会问。王姐无奈地笑了笑说:“我现在顾不上家里,等我们把这些林子守护好了,以后有的是时间陪他们,我小孩刚学的一句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姐总是用温暖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给大家带来安慰和鼓励。在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王姐的存在,让林场充满了家的温暖。她就像那和煦的春风,抚慰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山林中的坚守与传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仅是对自然价值的深刻认识,更是对那些默默奉献于林业事业的人们的崇高敬意。小刘、老冯和王姐,是你是我,更是千千万万投身于林业事业的普通人。他们有的是护林员,日夜守护着山林的安全;有的是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新的林业技术;有的是领导干部,为林场的发展谋划着未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奉献与奋斗的精神。
奉献,是他们对林场的深情告白。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选择了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选择了守护这片绿色的山林。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每一棵树苗,呵护着每一片绿叶。
奋斗,是他们对绿色梦想的执着追求。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挑战自我。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的奋斗,不仅让林场的发展充满了活力,也让绿色梦想更加触手可及。他们的信念坚定,此生无悔护山林,来世仍守生态约。
从老一辈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到如今新一代薪火相传地接力前行,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使命与挑战,但不变的是那份对于林业事业的无限憧憬。造林人在荒芜之地播种希望,在贫瘠之地培育坚韧,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深切爱恋。他们如同山林中的守望者,守护着我们共同的未来。他们的故事,如同山林中的清泉,滋润着大地,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
我们坚信,在全体造林人的共同努力下,场外造林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祖国的生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将继续传承老一辈林业人的奋斗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之中,为林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文:刘子云
编辑:杜金环
核稿:陶昭华
责编:朱兵   屈艳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