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场外造林25年征文获奖作品丨二十年后重上山——我在场外造林部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4-10-16 浏览量:

编者按

8—9月,高峰林场开展场外造林25年发展历程与成就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作品61篇,经林场征文活动评审组评审,共评出16篇获奖作品。

二十年后重上山——我在场外造林部的那些事》,由高峰林场贺州造林部韦向阳撰写,在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


2021年1月4日,我背上简单的行囊,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场外贺州造林部工作,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自1997年7月大学毕业后来到高峰工作,我长期在高峰林场工业单位工作,从来没有上过山、造过林,对林业知识了解甚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林业“小白”。
和林场大院的老邻居孔才叔、老梁叔在楼下聊天,他们经常讲起老高峰人艰辛的创业史,讲起老高峰人“劳动在山,学习在山,开会在山,吃饭在山,睡觉在山”的“五在山”精神。讲起他们冒寒暑,斩荆棘,啃饭团,喝溪水,用简陋的工具开荒、修路、炼山、造林,用脚步丈量荒野,用汗水浇灌树苗,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热血豪情,用几代高峰人的接力奋战,换来了今天场内场外一百多万亩绿色林海。
每每听到这些故事,我既感慨又好奇。后来所经历的一些日常小事,让我深深体会到林业工作的不平凡、不简单。
火的洗礼——炼山
2021年1月13日下午2:00。造林部所有人突然忙碌了起来。
乐哥砍来了十多截2米左右的生竹子,把竹节内部打通,末端只留一个开口,往竹筒里灌上柴油,竹筒口用纱布塞紧,说是炼山点火的火把。军哥、商哥、丹哥等几个“老同志”开始检修和调试灭火风机。他们往汽油里加了点机油,这样二冲程的鼓风机才能正常运转。
每个人都穿上了橘红色的防火服,脚上穿的是我再熟悉不过的解放鞋。戴着眼镜的小李哥和身材苗条显瘦的小湛哥,也是全副武装,背上背着迷彩背包。我领到了一套带反光条、纯棉的防火服,欧副还给我一顶帽子、一条毛巾、一把充电手电筒。鞋子是我来造林部之前,特地在南宁买的所谓户外徒步靴,看起来蛮专业的。
晚饭时,饭堂特意多加了五花肉。大家提醒我多吃点,要吃饱,晚上天气冷,可能要通宵,肚子容易饿。我平时吃一小碗饭就撑了,吃不下什么东西。司机老马买了好几袋肉包子、馒头,还买了猪肉、白菜、米粉和成箱的矿泉水。林经理告诉我,今晚要去公会镇安泰村林地炼山。我这个离开贺州多年的本地人一脸迷茫,根本搞不清方位。
天黑后,我们坐着越野车和皮卡车出城,不久就进入了九曲回肠的水泥村路。平时习惯了在高速和城市道路开车,这样的闪转腾挪,我的胃开始有了反应。一个多小时后,随着山势上升,车子开始颠簸着驶入了崎岖狭窄的林区道路,只能看见车灯前面嶙峋的山路,两边黑乎乎的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偶尔有树枝、草杆打在挡风玻璃上,哗哗作响。
我本能地抓紧了扶手,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年近六旬的司机波叔稳稳地把住方向盘,熟练地转向、制动、转换四驱,平稳地控制着油门。面对各种岔路口,波叔选路毫不迟疑,驾轻就熟。一直向往越野驾驶的我,由衷佩服波叔驾驶技术的精湛、道路记忆的精准。在强烈的颠簸摇晃中,同车的林经理、丹哥、老梁一直在睡觉,也不说话,我实在佩服,百思不解。
迷糊中车子停了,下车看到20多个民工早已在路边等候,周围黑乎乎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手电筒的亮光,星星点点洒在山路上。所有人好像突然清醒了。林经理开始下车布置工作任务、安排人员分工。欧副忙着分发报话机、调试通话频道。乐哥负责分发打火把和灭火风机。我被安排紧跟欧副,要随时保持联系,防止跟丢。
开始上山了。相比其他同志的敏捷、稳当,我连走带爬,气喘吁吁,跟着欧副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组长让队员分散到各个看火点,火把亮起来了,各组长引导民工用火筒开始点火。
黑夜里,火龙围绕林地逐渐从山上往山下蔓延,烧出一片50多米的隔火带,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林经理的各种指令。
接着有队员在山下开始点火,就是所谓的“攻火”,整座山很快披上一条条“火龙”。暴晒干透的树枝、竹子、草堆剧烈燃烧,竹子燃烧爆裂的声音,如炸雷般响遍整个林区,火红的亮光映红了半边天。
大火引起的大风,把一团小火球吹到了隔火带后面的树梢上,点燃了树枝和树叶。肖哥嘴里叼着一瓶矿泉水,像猴子般灵活地爬到树上,随着他嘴里喷出一阵水雾,小火球瞬间被扑灭。
后来我才了解到,为了这次炼山,造林部已经提前清理好足够宽的防火线,分好了责任段,报了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并提前看好天气预报有合适的风向、风速、温度才开始炼山。
经过这次火的“洗礼”,我才懂得晚上炼山温度低,容易控制火势、容易看到“跑火”及时扑救;才懂得炼山要从山顶开始往下烧,把隔火线烧好、烧足够宽了,才可以从山下往上点火“攻火”,让林地燃烧物彻底烧透;才懂得“看火”不要正面看,要背对火场,看隔火带有没火星烧出火线,好及时扑救;才懂得用火把扑火不是用力打,而是用火把搓散燃烧物的方式灭火;才懂得炼山或救火,一定要穿纯棉衣服,不要穿化纤衣服,防止遇火融化粘连皮肤烧伤,一定要带好手电筒看清楚路再走,防止坠落山谷山崖,一定要带好水不能喝完,关键时刻用水弄湿毛巾或衣袖捂住口鼻防烟熏窒息...
天快亮了。灰头土脸、满面倦容的同事们聚拢到临时搭建的工棚,在汽车车灯的照射下,两块石头搭起的炉灶冒起了炊烟,猪肉白菜米饭的“夜宵”,是我这几年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
红色警报——火警
2021年2月24日中午1:00。
突然接到欧副电话通知,说周边村有片工地有火警。经过15分钟准备,在岗的全体男同事已经着好防火服、头盔,带好装备出发。对讲机、灭火风机、矿泉水、打火把等,都是常备防火物资,随时等候使用。
车子到达林地,市森林消防队的车子也赶到现场。来到着火林地后,欧副与市森林消防队做了简单对接。火灾是由附近村民私自炼山引起的,按照分工,我们开始指挥现场来协助救火的附近村民,在安全区域实施火线隔火,安排队员们分段值守看火。
日常的训练起到关键作用。负责看火、隔火的各个同志操作安全、专业、规范,熟练使用打火把、灭火风机,高效指挥和协调现场灭火人员开展灭火。我们的这些工作,得到市森林消防队的高度赞许。两个多小时后,火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步扑灭。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认识到平时的专业知识学习、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团队的快速响应能力、日常防火演练训练尤为重要,在实战时就能体现出我们平时的训练水平。贺州造林部是一个积极向上、认真负责、团结协作、训练有素的优秀团队。
种下希望——植树
2021年3月11日上午10:00。
为了抢抓季节完成植树造林任务,造林部派我和技术员老梁进驻公会镇安泰村乐哥管护的植树工地,指导和加快推进杉树造林工作。
开始进山了。天气乍暖还寒,细雨蒙蒙,道路泥泞,树苗进到工地路口后,还需要四驱皮卡车二次转运上山。为了能住得下、住得稳,老梁可是帮了我的大忙。我们提前采购了军用被、蚊帐、席子、床板、篷布、绳子等基本物资,准备了手锯、柴刀等工具,备好了硫磺粉、喷雾剂、花露水等防护用品,带上手电、充电宝等,方便照明和手机充电汇报工作进度、拍摄现场照片、视频存档。
搭工棚是个技术活。选址必须要防塌方、防泥石流和山洪冲击。工棚不能搭在大树底下,防雷击。所有材料就地取材,需要自己手工切割搭建。材料中木头、竹子是首选,连接点要用扎带捆扎结实。床板离地最少50公分,要平稳、结实能放平床板(倾斜了半夜睡不着),不至于半夜塌了。彩条布铺棚顶,棚顶结构必须单面或者两面倾斜,方便排水。篷布周边包裹捆扎好,既要防风、防雨、防寒、防虫蛇,还要通风透气空气好。工棚周边撒一圈硫磺粉,可以防蛇。睡觉前,要把被子全部抖一遍,检查有无蜈蚣、虫子、蛇等,防止被叮咬。蚊帐要压好在席子下面,衣服要放在蚊帐内,鞋子要用塑料袋包好,防止虫子蜈蚣毒蛇“进驻”……
在山上吃饭是很简单的,但对肠胃比较差的我,是一个巨大考验。白菜、猪肉是标配,猪油、辣椒很开胃。工人上山挖回来很多新鲜的竹笋,水煮后洗净再配着五花肉炒,那种清甜至今难忘。新鲜的白花菜煮汤,清热去火,堪称美味。芭蕉心剁碎了焯水再炒,一般人没尝过。
每日爬山,对于我这个常年在城市活动的“农村人”是一个考验,如何平稳、省力地走上山顶也是一个“技术活”。看着老梁轻松走上山顶,看着工人肩挑100多斤木苗轻松上山,心里感慨万千,深刻体会到造林人的不易。
远离城市喧嚣、远离电子产品和爆炸资讯的生活是枯燥、单调的。迷彩服取代了昂贵品牌服装,带给你的是靓丽的一抹绿色。解放鞋这个古老的物品,能适应任何山里的恶劣环境,带给你的舒适和安全,是任何品牌户外鞋无法比拟的。
当你一觉醒来,耳边响起悦耳的鸟鸣,绿水青山自然美景扑面而来,呼吸着高含量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你一定会醉的。当初春的阳光温柔地把你的皮肤晒得黝黑,当每日爬山锻炼带给你日渐轻松的体重和逐步正常的肠胃,当袅袅炊烟徐徐升起,清甜的竹笋配合土锅炖出诱人美味,城市的喧嚣就会被林区的宁静取代,你的心自然就会平静下来。当女工人早晚悦耳动听的壮族山歌响起,所有的孤独和寂寞瞬间烟消云散...
进驻工地半个月后,植树任务完成。2021年4月20日,我们再去安泰,种下的杉树长势旺盛,树木成活率达到96%。
二十多年后再上山,带给我的是对自己生命的重新认识。真实的生命是平凡的,平凡不等于平庸和平淡无奇,只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人生。我愿意做一名平凡的高峰人。


编辑:杜金环
核稿:陶昭华
责编:朱兵   屈艳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