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场外造林25年征文获奖作品丨造林先锋 逐梦林海——记场外造林承包者韦里忠

发布时间:2024-10-16 浏览量:

编者按

8—9月,高峰林场开展场外造林25年发展历程与成就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作品61篇,经林场征文活动评审组评审,共评出16篇获奖作品。

造林先锋  逐梦林海——记场外造林承包者韦里忠》,由高峰林场南宁造林部骆栋卿、罗可馨撰写,在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



他叫韦里忠,男,中共党员,1966年生,工程师职称,现任南宁造林部承包者。25年前,他敢为人先,积极响应高峰林场“走出场外,再造一个高峰”的号召,经过层层选拔,成为首批参加场外造林承包者。

25年来,韦里忠始终满腔热情地坚守在南宁造林部承包者岗位。在他的努力下,往日的荒山如今变成了茫茫林海。25年来,他与青山作伴,与林海为友。迄今完成造林约1.2万亩,近五年累计采伐林木1.09万亩,出材12万m³,平均亩出材11.01m³,林木销售保持盈利,获得可观效益,为林场营林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在高峰林场场外造林事业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敢为人先 启程场外

2000年7月,高峰林场实施“走出场外,大力发展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的发展战略,计划招聘一批造林承包(管理)者。韦里忠当时在六里分场担任副场长,身为党员的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响应林场号召,毅然报名参加场外承包造林。经过层层选拔,韦里忠凭借丰富的营林技术和精湛的管理能力竞聘上了承包者岗位。当年9月,承包者共20人分两拨人出征场外造林,其中大部队人马(17位)前往钦廉林场,少部分(3位)留在南宁。由于韦里忠是武鸣人,他被安排在南宁负责武鸣周边林地的造林(当时,林场与武鸣小明山林场签订了2万亩合作造林意向书)。就这样,韦里忠同志踏上了充满挑战的场外造林工作,开启场外造林征程。

起步维坚 风雨兼程

2000年10月,韦里忠等承包者正式启动场外造林备耕工作。他开工的第一片林地位于武鸣两江镇福江村、明山村、龙英村、群英村、府城镇那化村等村屯。创业初期,困难重重。韦里忠回忆说:“初到林地,看到的全部是荒山,没有林区便道,没有防火线,要想顺利备耕,必须先开路!”于是,他第一步先从开路着手。但在开设林区便道时,有些地段会占用或损毁村民的农田和耕地,多次被村民阻扰和拒绝。为使工作顺利开展,他多次深入当地群众家里做客,与他们解释造林的好处和前景,并聘请他们为务林工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次与村民联络,他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情谊,终于打通了开路这个“结”。“路”通了,接下来韦里忠立马开展备耕工作。核对四至界线、聘请工人、劈荒开路、砍杂清山、开防火线、申请炼山.......,各项工作均按照林场造林技术规程进行。

在备耕的那段时间里,韦里忠既是技术的指导者,更是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每天骑着摩托车,风雨兼程行走于无数的乡间小路和山头,经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忙起来忘了白天与黑夜。

“为了赶在元旦前完成挖坑放基肥工作,我连续在村里住了一个月,那时候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加走路就是标配,因为都是泥路,灰尘非常大,不管是否下雨,坐摩托车进林区时都要穿着雨衣”,韦里忠谈到第一年造林备耕那段艰辛时光时,满怀深情娓娓道来。终于,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2001年春节前,1600亩的荒山种上了桉树幼苗,看着一棵棵在春雨中舒展的桉树幼苗,韦里忠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独具匠心 勇破困局

在完成第一年1600余亩的荒山造林后,韦里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接下来的造林管护工作中变得游刃有余。但期间也碰到了许多难题。让他印象最深刻有三大难题:旱季造林、雨季施肥、村民占地,但凭借他丰富造林经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勤勉务实的干劲,这些困局均一一破解。

困局一:旱季造林。2004年10月,他承包了葛阳林场一片1500亩林地,为松木伐区,按照当时承包合同规定,当年伐区必须当年完成造林。而当时已经进入干旱少雨的秋冬季节,在旱季造林,韦里忠还是头一回。当他带领工人来到待更新的地块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令人忧心的景象:林地的枯枝散叶又多又厚,如同小山一般层层堆积;天气炎热干燥,空气中似乎没有一丝水汽,让人感觉呼吸都带着焦灼;土壤干裂,部分土块轻轻一掰便碎成粉末。这样的环境对于苗木生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韦里忠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绊倒,经过一番艰苦探寻,他发现土坑上方的泥土相对湿润。他当机立断,决定将苗木紧贴着坑边上方栽种,让苗木的根系尽可能地接触到水分,为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他带领工人投入到紧张的栽种工作中,精心指导大家清理坑边上方的杂草,不断调整栽种的深度和角度,确保苗木以最佳状态扎根生长。此外,当时苗木是从广东湛江调回,韦里忠还考虑到外调苗木可能出现病虫害问题,他汲取过去被蟋蟀、白蚁等害虫咬噬苗木的教训,精心挑选合适的农药,使苗木经过药水的浸泡后再种植,争取最大程度减少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经过韦里忠的不懈努力,迹地更新任务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续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地种植的苗木成活率高达95%,连续两代林木采伐的单产均达到12立方米以上。

困局二:雨季施肥。在施肥方面,韦里忠特具有前瞻性。每片林地施肥前,他都提前做好规划,做到未雨绸缪。他时刻关注林木的长势变化和天气动态,考虑到春节后雨水多,山路湿滑难行,肥料不易运进山。为避开雨季施肥,韦里忠便决定在春节前完成大部分地块的物资运输和施肥工作,为林木生长抢占最佳时机。此时行动既不影响工人回家过春节,又能保证林木在生长旺季及时得到养分供应。在施肥季节,他与工人同吃同劳动,加班加点争取在春节前。在他的带领下,虽然寒风刺骨,但工人们干劲十足,绝大部分林地在春节前夕完成施肥工作。春节过后,随着雨水的滋润,林木开始进入生长旺季。那些提前放置好的肥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林木如同被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抽枝展叶,一片生机勃勃。

韦里忠独特的施肥方法和敬业精神,不仅为同事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场外造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峰人开始重视施肥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大家以韦里忠为标杆,纷纷勤走山林,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去感受树木的需求,寻找最佳施肥方案。

困局三:村民占地。在马山县某镇,韦里忠承包着一片面积1000多亩的肥沃林地,然而该林地却包含了十几个村民的自留地,给管理经营埋下了极大隐患。当地村民以造林苗木遮挡农作物为由,擅自将韦里忠种植在山沟、山脚边的苗木砍掉,此后又逐渐侵占自留地附近的林地,给韦里忠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缓解场群关系矛盾,韦里忠带着诚恳的态度主动走访侵占林地的村民,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担忧,并邀请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村干部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作为中间人,帮助双方进行沟通和协调。在中间人的有力推动下,双方的矛盾顺利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补偿方面,韦里忠针对村民认为苗木遮挡农作物生长的问题,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还为村民提供实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以缓解村民的不满情绪;在优化布局方面,韦里忠对可能遮挡农作物的苗木进行了位置调整,明确造林地与村民自留地的边界,并设置明显的标志,防止村民进一步侵占林地;在提升管控方面,他增加了林地的巡逻次数,及时发现和制止村民的不当行为,同时也向村民表明自己对林地管理的重视和决心。

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韦里忠在改善场群关系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不仅有助于林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赢得了群众对场外造林的认可和支持。

坚守底线  彰显典范

韦里忠在工作上成绩斐然,品德上亦值得我们学习。他始终将遵纪守法牢记心间,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无论是在土地使用、林木采伐还是与村民的关系处理上,他都以法律为准绳,绝不越雷池一步。曾经有一些商人看到他承包的林地资源丰富,便鼓动他进行一些非法开发活动,承诺给予高额回报,但韦里忠果断拒绝:“违法的事情不能做,我要对这片林地负责,更要对法律敬畏,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毁了长久的发展。”他说完便毅然转身离去,那笔直挺拔的脊梁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给心存不良企图的商人上了深刻的一课。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在韦里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林业人的精神风貌,更看到了高峰造林事业的美好未来。他敢为人先、攻坚克难、严谨务实、勇毅前行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务林人学习。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每一个林业人。

“再干两年我就退休了,回首在场外奋斗的20多年,把青春热血洒在了造林路上,有苦有累,但我无怨无悔,青春值此一搏”,韦里忠看着眼前一片片茫茫林海,深情地说。他希望,年轻一代应踊跃投身到场外造林工作中,将这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执着传承下去,努力学习、勤于实践,练就本领,不惧困难,挺膺担当,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杜金环
核稿:陶昭华
责编:朱兵   屈艳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