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沉香别名白木香,沉香,女儿香,香材。土沉香是我国沿用历史相当久远的名贵中草药材,也是稀有的高级香料,还是佛教修行的上等贡品。土沉香树干被损伤后,由于真菌侵入,使其薄壁组织细胞内的淀粉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最后形成香脂,凝结于木材内,即沉香。它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价格贵如黄金。
中国对沉香药用价值的记载可追溯到《本草纲目》《日华子本草》等医学名著中。《本草纲目》谓之“气味辛,微温无毒。有降气、纳肾温中、清肝之功效”,“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日华子本草》则记载其药用为“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治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同时,《名医别录》《雷公炮制药性解》《神农本草经集注》等典籍也均有关于沉香药用的论述,足见其于中药材界的显著地位。
土沉香是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暗灰色,平滑,纤维坚韧;小枝圆柱形,具绉纹,幼时被梳柔毛,后逐渐脱落,无毛或近似无毛。土沉香幼年生长较慢,10年后逐渐增快,20-30年生植株,年平均高生长可达90厘米,平均胸径生长可达1厘米。3-5月开花,果实5-8月成熟。
土沉香
土沉香一般生于海拔400米以下,在海南和云南可上达1000米左右。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9-25℃,年平均降水量1300-24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土沉香喜土层深、腐殖质丰富的湿润而疏松的砖红壤、赤红壤或山地红壤。在湿润环境中生长良好,但在干旱贫瘠的山脊亦能生长存活。在石灰岩地区未见生长,多生于山地雨林或半常绿季雨林中。
土沉香主要分布南亚热带至北热带季风区,向北可伸延至南亚热带南缘,是热带、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和山地雨林的常见树种。一般生于海拔400米以下,多生于山地雨林或半常绿季雨林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在广西主要分布于陆川、博白、北流、浦北、灵山、合浦、钦州、防城、东兴、崇左、龙州、上林、武鸣等县。
广西栽培最适区选择宜在玉林、钦州、防城、崇左、南宁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区丘陵区,可以采用行间混交造林,树种有红椎、任豆。因土沉香幼年生长慢,所以幼林抚育十分重要,应及时消除五节芒、东方乌毛蕨等恶性杂灌。造林后3年内,每年进行砍伐杂灌、除草、松土、扩穴、施肥等抚育管理2次。
作为乡土树种,土沉香抗逆性较强,病害很少发生,虫害主要有卷叶虫、金龟子、天牛等,采用一般的广谱性杀虫药剂,按常规方法进行防治便可得到有效控制。
土沉香的主要用途是生产沉香,全年均可采收。削去黄白色不含树脂部分,阴干,刨片或磨细粉用。
活体采香的具体做法是,选择树干直径30厘米以上的树木,用刀在树干上顺砍数刀,伤口深3-4厘米,为菌类所感染,数年后,在伤口处如有黑色沉淀物就是中药“沉香”。现有新做法是在距离地面约1米处的树干上,钻成深36厘米、直径3-10厘米的数个小口,俗称“开香门”,然后用泥封好,待伤口附近的木质部分分泌树脂,数年后即可割取。取下沉香晒干后,用刀挖去黏附在其上面的白色木片即成。
当前,全国野生土沉香存量8万株,中山存量4万株,集中分布在五桂山桂南一带范围(石井坑为主)。因土沉香可产生巨大经济价值,自清代以来,野生土沉香资源逐渐枯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对沉香需求的迅猛上升等原因,导致野生土沉香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因此,1998年土沉香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 CTTES ),199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0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植物红色名录》。
编辑:杜金环
核稿:李日凤
责编:莫凡 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