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场外造林25年征文获奖作品丨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我与藤县造林部的十四年

发布时间:2024-10-14 浏览量:

编者按

8—9月,高峰林场开展场外造林25年发展历程与成就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作品61篇,经林场征文活动评审组评审,共评出16篇获奖作品。

《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我与藤县造林部的十四年》,由高峰林场人事科谢鸿琴撰写,在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珠流璧转,日月如梭,冬去春回,花开花落间,藤县造林部风雨并肩一起走过了十四年的历程。满载回忆,有成功的欢笑与喜悦,也有低谷时的挣扎与不屈。这十四年的积淀里,藤县造林部有过辉煌,也经历过困难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见证了日出日落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历练和成长。
引领奋斗,梦想启航,我是造林部发展的“见证者”
选择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奉献青春,我认为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志气,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所在。时间回溯到2010年的那个元旦,24岁的我,带着一抹青涩与懵懂,告别了象牙塔的庇护,心潮澎湃、满怀憧憬地踏上了前往梧州造林部(现更名藤县造林部)的征途,成为了一名扎根基层、奉献林场的普通工作人员。梧州造林部坐落于广西东南部,浔江河畔,成立于2009年7月,2013年1月搬迁至广西梧州市藤县,从此改名为藤县造林部。那里山灵水秀、湖光山色,宛如世外桃源。我曾遥想,自己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度过未来的时光。
我刚到梧州造林部时,他尚处在生命的襁褓中,年仅半岁,那时的他,还以“广西高峰林场工业原料林梧州基地”之名,默默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半个月后,他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广西高峰林场梧州造林部”,它如同新生的婴儿,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正式踏上了他的绿色征途。“小谢,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这是经理湛总,这是技术员蒙哥、小马哥,这是出纳小罗,这是会计小黄,这是煮饭的廖叔.....”报道那天,热情的党支部书记马哥,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笑容,用他那温暖而有力的话语,一一为我介绍了造林部的成员,每介绍一个人,我都能感受到那份由衷的亲切与尊重,瞬间驱散了我所有的不安。在梧州造林部的这些年,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职业的成长与成就,更是一个温暖如家的归宿。这里,成为了我生命中的第二个重要的“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逐渐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一起在山林间挥汗如雨,共同征服一座又一座山头,种植下一棵又一棵希望幼苗;我们在办公室里并肩作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也在闲暇时围坐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与乐趣。那一年,我们共完成了新造林2.3万亩,完成了木材生产4.1万立方米;那一年,我们在贺州市富川县成功收购2.6万亩的林地,成立了造林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造林站——富川站;那一年,我们还在昭平县成功租到了3.9万亩的林地,成立了第二个造林站——昭平站;那一年,我们同时成功收购了雅长林场2.9万亩的林地。那一年,我们总共新租了13.2万亩的林地,造林部总面积高达24.2万亩,经营范围覆盖2市、5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历史跨越;那一年,我们综合考评分99.9分,在对外造林部中排名第一;那一年,我们获得了“优秀场外造林部”荣誉称号。
那一年,是藤县造林部发展历程中极为辉煌的一年。那一年,我见证了造林部一路走来的日益壮大和发展,每一步都饱含着奋斗的艰辛。从默默耕耘到硕果累累,造林部不仅在业绩上实现了飞跃,更在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进步。那一年,我见证了造林部全体职工意气风发、凝心聚力的动人场景,他们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面对挑战不退缩,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追求造林部发展目标的道路上,每一位职工都像是齿轮般紧密相连,共同驱动着这个“大家庭”不断向前。他们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温暖。在造林过程中,他们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共生与全面提升。这些见证让我深感自豪和欣慰,也让我更加坚信造林部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美好。这一年,我也收获了很多的成长。记得当时领导和我们说:“要加油好好干,林场发展得好、造林部发展得好,个人才能发展得好,要珍惜林场给予的平台”。我牢牢记住这句话并十分珍惜林场赋予我历练的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工作。
同心同行,接力奋斗,我是造林部发展的“亲历者”
2009年7月,13名职工跟随“场外再造新高峰”的脚步,再次扬帆起航,奔赴广西梧州强势开疆拓土,谱写场外造林又一华丽新篇。经过十余载的磨砺与成长,藤县造林部从最初的13人到42人,再到今天的34人;经营面积从4.4万亩到28万亩,再精简到今天的8万亩,2市、5县整合为1市、4县,从小到大,由大变精,从分散到集中。木材平均亩产从4.9立方米到6.67立方米,再到今天的10.79立方米,最高单产从9.37立方米每亩到14.2立方米每亩,再到今天的19.7立方米每亩;从最初3年的年均亏损505万元到之后5年的年均盈利259万元,再到近6年的年均盈利743万元。造林部的每一步成长与蜕变,我都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造林部领导班子为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需要,创新经营理念,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凭借开拓创新的胆识和团结拼搏的精神,带领全体职工在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藤造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从适地适树,一地一策、分类经营,到精心培育、科学管理,每一步都凝聚着造林部同仁们的汗水与智慧,每一次进步都见证着同事们的坚持与奋斗。
2010至2015年间,藤县造林部遭遇了经营困境,林木生长缓慢、产量低下,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如风暴侵袭以及病虫害的肆虐,导致木材产量峰值仅达到每亩9.37立方米,平均产出更是徘徊在6立方米左右。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造林部领导班子深刻反思,积极行动,组织承包者、技术员深入研究分析,同时广泛借鉴行业内的成功案例。于2016年大胆改革创新,率先推行实施林地分类经营策略,依据林地经营风险、林地条件等次,实施“一地一策、分类管理”的精细化经营管理模式。对立地条件好的林地增加追肥到第4年,开展桉树品种试验、施肥量试验,对病虫害严重林地开展套种试验,对海拔较高的林地改种其他树种,对林地纠纷处理难、林相差,连年遭受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较多的林地进行整体转让。通过科学分析不同林龄的采伐收益预期,灵活调整采伐周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长期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造林部经营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成功打破了传统林业发展的局限,探索出了一条超越传统框架的道路。
2013至2016年间,藤县造林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挑战——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与接踵而至的超强台风,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林地与坚守在这里的职工。面对灾难,职工们没有退缩,没有等待,而是迅速响应,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动出击,积极展开自救,不仅抵御了自然的侵袭,更在逆境中重拾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造林部事业发展中,展现了非凡的韧性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藤县造林部,地处偏远,远离繁华都市南宁,其林站环境之艰苦,实非言语所能尽述。尤记得,那个曾顶着寒风半夜潜伏在林区里连蹲数夜抓偷盗贼,保护造林部林木的周宽;那个曾自带民工,用简陋的工具和人力挖路,用人和马驼肥上山的苏华举;那个曾冒雨进村发地租,半夜抱着45万现金不敢睡觉的黄永勤;那个曾稳握“方向盘”,进林区搞设计被村民误会受威胁的韦光祥;还有那个进村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当地“土白话”的韦应强,经常头顶朝阳而去,披星戴月而归,用他那独特的方式,与各乡镇村屯的群众沟通协调,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林地问题;还有那一群在生产季节,离家数月不能归,仅能在繁忙间隙中遥寄对家思念的干部职工们。他们的那份默默坚守,勇敢无畏,责任与担当,无不让人动容。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默默耕耘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藤县造林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里,更是有众多年轻的技术骨干不仅将青春献给了这片热土,更选择了在此安家落户,买房成家,让下一代也在当地接受教育;同时,更是有独特的“家庭档”“父子档”“夫妻档”承包者,成为了林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造林部中的佳话。
藤县造林部今日之成就,是长期以来,众多干部职工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的结果。正是凭借着全体职工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林部才得以不断前行。作为亲历者,我深感造林部成长的艰辛与喜悦。每一次的成功都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当然,这十多年来,我也从最初毕业不久的小姑娘成长为了造林部业务中的骨干,现在的我,虚心接受批评,努力完成工作,蜕变为一个做事严谨、踏实、细致、处变不惊的“大人”。无论是在任何场合,或是在复杂繁忙的工作面前,我都为致力于成为造林部的一员而骄傲。
召唤使命,责任在肩,我是造林部发展的“参与者”
十四年,弹指一挥间,悠悠岁月,留下多少荣耀暮辉。曾几何时,我无数次地梦想着自己的未来,在心中谱写着人生中最美的那束光环;曾几何时,我无数次感叹自己的人生,在人世苍茫谁主浮沉中苦寻着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的位置。岁月如白驹过隙,经过十四年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提升,在面对人生道路延伸的方向,我无悔地选择了造林部这片广袤的热土,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我悄然与造林部并肩走过了十四个春秋。
在造林部的十四年工作中,我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工作中我始终以“算好账、管好钱”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释惑,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各项财经方针、政策,掌握相关财务规章制度,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财务工作中,用满腔的热忱践行财务人员应尽的职责,掌管好造林部的“财政大权”。造林部的工作量大项目多,我经常在无数个安静的夜晚统计各类报表、整理审核凭证、登记营林台账,学习业务知识,规范财务管理,熟悉各项业务操作。在工作中克服人少事多、事杂的困难,不推诿、不扯皮,无论是分内的事,还是领导安排的其他任务,从不言苦,总是想办法克服,尽量尽职尽责、保质保量积极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不懂业务的财务不是一名好财务”,白天,我经常跟随技术员或是领导到林地了解各项营林生产情况,熟悉技术规程,了解每块林地的林相结构以及经营培育方式,努力推动造林部财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十四年来,我始终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全力协助经理,在造林部的运营中积极发挥参谋的作用,积极参与并推动造林部核心工作的实施。我积极参与造林部重要事项的讨论,参与木材销售标底的测算。为强化财务管理体系,堵塞财务管理漏洞,我制定并实施了财务工作细则、资金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费用支出(报销)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了造林部工资方案、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木材销售办法、物资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办法的制定。同时,为进一步优化造林部的管理架构,明确职责权限,平衡权利与义务,起草并推动了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出台。这些办法的出台与实施对提升造林部整体管理水平、激发团队活力与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9年我被推选为造林部党支部支委委员,2019—2022年,在支部工作中,我以党务工作者身份主要负责党建各方面具体工作的开展。工作期间,我始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视为党建工作的核心与关键,致力于在增强组织战斗力与促进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面深耕细作、力求突破。结合造林部工作实际,通过深入分析,认真梳理,总结经验,有效推动了造林部党建工作的全面加强与完善,使党建工作台账更加系统、规范,党建与业务更加的深度融合,职工的思想更加的稳定,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加强,职工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得到激发。在场党委管委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及造林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团结协作与不懈努力下,藤县造林部党支部荣获了自治区林业局直属机关2020年度“流动模范党支部”、自治区林业局机关及驻邕直属单位2020-2021 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高峰林场2022年度先进党支部等荣誉。
回望过去的十四年,是非凡的十四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从会计到综合,从计划到党务,我为造林部谋求发展的初心始终如磐石般坚定不移。那些报表中的每个数据、记账凭证上记录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合同中的每个条款,都留下了我陪伴造林部成长的足迹。作为藤县造林部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既是变迁的“见证者”,目睹了造林部从蹒跚学步到稳健前行的每一个瞬间;也是时代的“亲历者”,感受着每一次变革的脉搏;更是积极的“参与者”,用智慧和汗水为造林部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虽然我已离开造林部,步入人事科的新岗位将近一年,但那份对造林事业的深情厚谊却从未改变。在未来的征途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做一名勇敢的奋斗者,将个人的梦想深深扎根于林场企业文化的沃土之中。在逐梦的道路上,以汗水为墨,以努力为笔,奋力撬起梦想的支点,将汗水洒在高峰林场的土壤,书写我与林场共同编织的又一段壮丽篇章。

编辑:杜金环
核稿:陶昭华
责编:朱兵   屈艳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