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场外造林25年征文获奖作品丨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我的场外造林工作经历

发布时间:2024-10-14 浏览量:

编者按

8—9月,高峰林场开展场外造林25年发展历程与成就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作品61篇,经林场征文活动评审组评审,共评出16篇获奖作品。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我的场外造林工作经历》,由高峰林场南宁造林部骆栋卿撰写,在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1999年6月,我毕业于广西大学林学院,毕业后幸运地被聘用到高峰林场东升分场工作,至今在高峰工作25年,其中累计在场外工作8年。8年来,我曾在钦廉基地、南宁基地、陆川造林部、南宁造林部工作(现在南宁造林部)。回想这8年的场外造林工作经历,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我感慨万千,因为每一段经历都让我得到锻炼、成长,让我越发信心满怀坚定地走场外造林发展之路。今天,值此场外造林发展历程25周年之际,我怀着感恩的心,分享我的场外造林工作经历,感谢林场给予我场外造林工作这个机会与平台,让我能够参与和见证林场场外造林发展的历程。
“青涩”启程  “结缘”场外
2000年的6月,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还记得,6月28日下午,分场领导通知我到营林办参加场外造林筹备工作。我二话不说,立马简单收拾行李到营林办报到。报到后我才知道,原来高峰筹备场外造林工作已在上一年启动。
1999年,高峰林场抓住国家“九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林业分类经营、大力种植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的发展战略机遇,抢夺先机,决定实施“走出林场办林业,利用社会林地发展林业、利用场外林地大力发展短轮伐期速丰林、实现‘场外再造一个高峰”的发展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峰林场早已开始了战略谋划部署,到2000年6月已经进入启动阶段,成立了专门的对外造林办公室。根据安排,我主要负责承包造林合同、意向合作造林合同的草拟、会议记录、收集选聘承包者的报名材料等内勤工作。8月,林场选聘确定了20位承包(管理)者,其中17位奔赴钦廉林场,3位留在南宁,经营与小明山林场合作的林地(林地在武鸣和马山)。9月,承包者们先打“头炮”,根据安排纷纷到钦廉林场的各个分场开启了造林备耕工作。
在林场与武鸣小明山林场达成2万亩意向合作造林后,根据安排,同年11月23日,我也收拾行囊,带着一些青涩与迷茫,来到了离南宁市200公里以外的“中外合资高峰人造板公司钦廉基地”。从此,我加入高峰林场第一个场外造林基地大家庭,与场外“结缘”。
初到“钦廉基地”,我感到兴奋与不安。兴奋的是生活条件相对分场的好很多,造林基地办公室是在合浦县乌家镇钦廉林场场部附近统一租房子住,离乌家镇3公里左右,衣食住行都比较方便。而我,主要在基地办公室从事内勤管理工作,不用到各分场驻点居住。不安的是,我刚参加工作第二年,还保留大学生的“青涩”,对场外造林工作还不是很熟悉,担心自己胜任不了,且工作地点离南宁市较远,几乎不可能每周都回南宁。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来之则安之”。在基地领导的鼓励和承包者们的影响下,我开始了工作。主要负责有关报告、总结等材料撰写,统计人员信息和生产进度,苗木肥料调运和统计等,有时与监理员到各分场检查验收承包者完成的造林、施肥、抚育等各项营林工序。
第二年,即2001年,根据领导安排,由我独立负责基地“厚荚相思种子园”“桉树不同品系”试验林的营造管理。可以说,在钦廉基地,让我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就是这两个试验林的营造管理工作。从试验林设计、营造到管理、数据监测等,我一步一步地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在营造、管理试验林的那段时间,我只身带领工人完成种植、施肥、抚育、修枝等工作。每天骑着摩托车,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众多人的帮助,试验林从一棵棵幼苗逐渐长成了大树苗,作为它们成长的见证人,我感到十分欣慰。就这样,工作顺利地进行着,但是好景不长。在种植的第二年夏天,林木连续遭遇了三天台风雨的肆虐。一夜之间,试验林的林木相继被拦腰折断,有的被吹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连根拔起,现场一片狼藉,我顿时感到心冷得堪比我在分场寒冬里洗冷水澡。在认真听取专家和领导们的指导意见后,我重拾信心,按照整改方案立即开展扶苗、拉直、培土等相关“抢救”工作,尽可能挽救每一棵“受伤”的林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种子园和试验林大部分林木得到了“挽救”,恢复了生长。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在钦廉基地工作生活了四年。那四年,我从青涩、迷茫、兴奋与不安,到慢慢地适应场外生活;从办公室的内勤工作做起,到独立开展“厚荚相思种子园”“桉树不同品系”试验林营造与管护。那四年,让我见识什么是“天灾”,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如何应对;那四年,让我见证了第一个场外造林基地的发展历程,让我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转移“战场”, 继续锻炼
2004年8月,由于外资企业芬兰公司的进驻,钦廉林场收回了林地,在钦廉基地的人员逐步分流到陆川、容县等场外造林基地,我则选择回到驻邕南宁基地工作。
在南宁基地,我继续从事办公室内勤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承包合同的草拟、收集登记、盖章存档、生产进度统计上报、总结报告材料撰写等。每一项工作我都认真对待,积极完成。与钦廉基地工作所不同的是,随着场外造林规模的扩张,其扩规模的方式逐渐由公司+基地扩大到由承包者自主到南宁周边村屯租地,承包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承包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2005年5月,因工作需要,我调到营林办工作。虽然在南宁基地的工作经历短暂,但让我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接触了不同的工作环境,让我在工作上不断锻炼成长,思想和心智也更加地成熟,为后面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启新程  接续奋斗
2021年11月,我被提拔为正科级干部,安排到陆川造林部担任党支部书记。时隔20年,我重整行装再出发,克服远离家庭的困难,毅然放下对二宝的顾虑,踏上新的征程。我深知,这是组织对我的考验和信任,也明白职务越高,责任越大。
与第一轮承包造林所不同的是,经过20年的发展,陆川造林部面临着林地租期期满、承包管理模式转变(由造林部直管)、林木采伐纠纷案件频发、国储林收储条件苛刻、竞争激烈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陆川县所处地理位置原因,每年林木受台风灾害、焦枯病、薇甘菊等危害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作为党支部书记,我主动适应新的岗位,迅速转变角色,积极融入职工群众,俯下身子,面对面与职工群众交谈;主动深入林区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生产动态,检查监督营林生产质量;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好队伍转变工作作风,引导年轻干部多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大事小事面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树立一个中层领导的良好形象,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引领职工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多种树,种好树,种出高质量的树,为做大做强场外造林事业,为推动林场高质量发展而接续奋斗。
2023年7月底,林场进行科级干部岗位调整交流,根据组织安排,我离开陆川造林部回到南宁造林部工作。在陆川造林部1年8个月的工作生活时间里,我不断成长,积累了许多经验,收获了更多知识,更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3年7月28日,回到南宁造林部报到那天,我看到了25年前一起参加场外造林的首批承包者,熟悉的面孔再次把我的思绪带到25年前一起出征场外钦廉基地造林的场景。如今,我又回到南宁造林部工作岗位上。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与场外造林工作的缘分啊!但我深知,与25年前相比,我的岗位不一样了,角色不同了,肩上的责任又更重了一些。
南宁造林部是唯一一家驻邕对外造林部,区位优势明显,林地分布于南宁周边5市16县,林地资源相对优质,林地质量整体均衡,大部分未受到地域差异影响,自然灾害影响较小,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近五年来平均出材9.67立方米,近三年连续平均出材保持10立方米以上,相对稳定,实现稳中有升。但同时也面临着临期林地续租困难、林政纠纷不断、国储林收储缓慢等问题。
在南宁造林部工作一年多来,作为党支部书记,我积极主动深入职工群众面对面交谈、深入林区了解基本情况,熟悉林区状况,检查监督营林工作质量。坚持党建引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引导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扬“高峰林业 永攀高峰”的精神,凝心聚力抓好营林工作,努力在“扩量、提质、增效”方面再上新的台阶,为营林事业添砖加瓦。
时至今日,高峰林场场外造林工作经过25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至今成立了11个造林部,经营区域扩大到区外,经营面积达100万亩,相当于再造“两个高峰”。但造林事业还在继续,我们的努力,也从未停止!2023年,林场提出营林扩量提质增效五年行动方案。而场外造林部作为林场营林一产的主战场,已成为林场产业的基石和脊梁。
新时代新征程。如今,我依然在场外造林这条道路上前行。作为中层领导干部,我们理应挑起场外造林这个大梁,肩担大任,积极作为,不忘25年前林场走出场外“再造一个高峰”的初心,牢记我们林业人的使命,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营林主责主业,为实现林场“360”营林全方位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笃行不怠、砥砺前行!


编辑:杜金环
核稿:陶昭华
责编:朱兵    屈艳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