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场外造林25年征文获奖作品丨激情燃烧的岁月

发布时间:2024-10-14 浏览量:

编者按

8—9月,高峰林场开展场外造林25年发展历程与成就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作品61篇,经林场征文活动评审组评审,共评出16篇获奖作品。

《激情燃烧的岁月》,由高峰林场外造办李远江撰写,在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


站在林场2024年新收购的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东联村1893亩林地半山腰,看着眼前林相整齐、郁郁葱葱的桉树,不禁回想起25年前,初到即将成立的钦廉基地报到的那个下午。
8月下旬的合浦县乌家镇,正值盛夏,阳光炙烤下的空气如同燃烧般地涌动,弥漫着炎热的气息,正如29岁的我期待在场外造林新舞台上大干一场的心情那样热烈。那时的我,也不曾想到,在场外造林这一干就是25年。
当时,林场极力跳出区域限制,实现发展突围,制定发展场外造林的经营目标,亟需一批有活力有干劲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奔赴场外造林一线,这正与我致力于实现自我突破的想法不谋而合。已参加工作整整10年的我,正感到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工作缺乏挑战性,林场开辟的发展新赛道立即吸引了我,主动投身场外造林事业,成为首批场外造林21人之中的一员。
那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一切从零开始,怎样租赁林地,采取什么样管理模式,我们一边探索一边前进,一点点搭建了场外造林的经营基本框架,以乌家镇为据点,与钦廉林场合作以项目造林的模式承包造林,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3.4万亩造林,从此开启了高峰林场场外造林的新征程。
25年,场外造林的队伍不断壮大,人数已然翻了十多倍,变成了200余人,经营版图从北部湾偏隅一方的合浦县乌家镇拓展至广西全区12个地市,52个县市区,再到突破省界,涉足贵州省、广东省,经营面积超100万亩,撑起了林场发展的半壁江山,当年提出的在场外“再造一个高峰”的目标早已实现。
25年间,我有幸参与了钦廉基地、陆川基地、容县基地,林场前三个场外造林基地的成立和建设,见证了场外造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创业的艰辛历历在目。每个造林基地成立之初,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租地。细想起来林场早已在场外实施现今流行的KPI考核,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以租地论英雄”,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承包人员,是否能租到林地就决定是否有资格留在场外造林,只有租到地才有一席之地。
当年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许多集体林地、个人林地丢荒,林地资源丰富,但长期无人经营,路不通、山难进、界线不清。不像现在这样可以依靠无人机、卫星图像等新技术。为了找到宜林地,核实林地情况只能靠人跑,我们一座山一座山地看,一片一片地地找,汽车开不进的,就换摩托车跑,摩托车去不到的,就用脚走。日日奔走于乡野之间,爬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头,实地踏查界线,了解地形、海拔高度、坡度,摸清林地立地条件。这些荒山的草常常比人还高,没有路,看不到脚下的情况,只好摸索着一脚深一脚浅地前进,刮刮蹭蹭着往上钻;有些林地路途较远,就带些干粮在路上、在林地上解决午饭和晚饭,错过饭点,一天精简成一餐,时有发生。常常从山里出来时,在安静的乡道村道上,除了此起彼伏不知名的虫鸣声,只剩下夜空中遥远的星月和那不断前行的车灯亮光。正可谓是披星戴月,星月兼程。
林地分散,分属不同村民,涉及农户多,我们就挨家挨户地谈。通过帮村民做些琐碎的农活,节假日探访村民,与村民吃饭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拉近彼此的关系;拜访村里德高望重老人,争取他们的支持,让村民了解出租林地可能获得的好处,使村民同意发包林地。谈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谈到成为止。有职工笑言,“这增加了两项职业技能:一是练就厚脸皮、二是提高了口才”。正是这样持之以恒地走访了几千家农户,签订了上千份林地承包合同,租赁了十几万亩林地,奠定了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为了种好林,管好林,我们几乎人人进驻林地所在乡镇蹲点,全程跟进抓好每一个细节,确保造林质量。施工前,认真组织民工培训手把手、一对一地讲解施工标准,造林时,亲自选调苗木,跟着苗木上山,看着民工将一株株苗木种好;施肥时,跟着肥料上山,盯着肥料施放,直到民工把肥料放到一个个施肥坑中才算完事。有的林地没有道路,汽车到不了,就想尽各种方法把苗木和肥料运上山,用摩托车拉、用马驼、用人扛。施工时,饿了就在工棚与民工随便吃一点,累了就在工棚或阴凉处歇一会,有时遇到肥料没放完的情况,就也在工棚凑活上一晚。我们的工作时间紧紧跟着民工的作息变化,在施工管护的繁忙时期,从来不分周末和节假日,只要需要就是工作日,一两个月不回一次家也是常事。
25年,正是靠着凭借这样的创业热情和干劲,场外造林人抓住了每一个发展机遇,把场外造林发展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而我也从场外造林的新兵变成了老兵,从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正科级干部。
林场场外造林的发展为当年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机遇,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把个人前途与林场场外造林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为林场场外造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在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我想我们是幸运而且是幸福的。
如今场外造林的发展正步入新阶段,经营版图已拓展至区外,林场再次提出了“区外再造一个高峰”的目标,作为一名场外造林老兵我愿意秉持当年奔赴场外造林的那份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后来人共同奋斗,再创场外造林新辉煌。


值班编辑:卢钦标
核稿:陶昭华
责编:朱兵   屈艳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