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青山无痕 年轮有印

发布时间:2025-07-04 浏览量:

有人说,林业人的岁月印记深嵌于树干年轮,每道纹理都沉淀着风雨沧桑;我却想说,林业新人的蜕变历程,深深烙在林间小径上,每个脚印都见证着从稚嫩到娴熟、从迷茫到执着的跨越。

初来乍到的迷茫与探索

初到陆川造林部,营造林技术规程的复杂工序林地林木收储的规范流程营林物资出入库的精细管理、营林报账的数字迷宫,如同层层叠叠的桉树枝丫遮蔽了我的视线造林部老带新机制,为我配备了年轻但技术过硬的技术员作为我的“师傅”他传授的三件法宝——翻卷了书角的《营林技术规程》、林地图纸、磨损的报账单样本,至今深刻印在我的脑海。白天跟我上山实践,晚上参加理论学习,这样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技能”。师傅的叮嘱如同桉树般直挺,不带半分迂回。“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诲,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变得鲜活起来。

陆造课堂的双向锻造

2023年底造林部启动陆造大课堂”,开启了我的系统化成长之路。每周二、四晚,会议室投影仪亮起,将营林知识投射成知识的灯塔。不同于常规培训,这里由党员技术骨干带头授课,人人都能站上讲台这种“人人为师”的模式,像催化剂般推动大家主动钻研,掀起学习热潮,形成“人人能教、人人进步”的良性循环。记得第一次讲解《营造林技术规程》专业术语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而每次闭卷考试,都精准检验着学习成果,容不得半点敷衍“白天实操+夜间理论”的锻炼模式迅速让我成长晨雾轻抚林梢,我跟着技术员扎进林地“坑浅根蜷,底窄水肥难存技术员说道这话不仅是说给民工听的,更是用卷尺刻进我心里的经验总结,所有记录的数字不是空谈,而是苗木生长的生命线。桉树丰产靠根基,自己何尝不是,没有过硬的技术基础,又怎么能够担当高峰林场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开展植苗造林实训 蓝小滢摄

青山考卷的独立作答

在这个曾被“女性适合内勤”观念束缚的领域,“技术岗位只论专业,无关性别”的口号,打破了传统分工的界限。我的工作从报表台账,拓展到900亩新造林的全周期监理。首次独立监督施工时,我用卷尺发现民工为赶进度缩短株距的问题,凭借专业知识据理力争。最难忘的是一次独自巡视肥料堆存点的经历正午的林地寂静无声,一阵山风卷起空的声响,让我惊恐不已但责任驱使我克服恐惧,坚守岗位当听到民工上工的脚步声时,我才发现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责任的重量。

在山精神的生动传承

为记录真实的林业人日常,陆川造林部在拍摄在山》视频,每一位成员都投身其中,本色出镜视频是山岁月的真实写照,更是团队精神的生动诠释镜头里,大家挥刀割除薇甘菊正是“劳动在山”的真实缩影;技术员讲解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知识,阐释“学习在山”的钻研台风后席地商讨救灾,彰显“开会在山”的担当暴雨中就着凉饭充饥,深夜裹布守肥入眠,勾勒出“吃饭在山”的坚韧与“睡觉在山”的坚守视频或许会有艺术的处理,但林业人挥汗如雨扎根山间,誓把荒山变绿洲的动人场景,也绝不是小小镜头能够完全记录和承载的“五在山”的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一棵树的年轮上,激励着造林部每一位职工扎根山林,坚守岗位,与青山作伴,与林海共舞,书写别样生命华章。

淬炼成长的深刻感悟

陆川造林部的这一年,我经历了迷茫,也收获了成长和喜悦如今,我虽然因工作原因调离造林部,但我永生难忘那段与青山做伴的岁月,它把我从一个对造林工作一知半解的小白迅速成长骨干。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处理复杂工作、与伙伴默契协作的技能,更艰苦环境中锤炼出坚定的信念作为新时代林业人,我深刻体会到青山不语,却以包容见证每一份坚守性别差异,终被专业与热爱消融。当女技术员与技术员用同样精准的标尺丈量林地娘子军们主动承担更重的责任,这一幕幕都是新时代林业人用专业与坚韧,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的平等篇章

青山无痕翻绿浪,年轮有印谱华章。林场是我的家园,绿色是我的梦想,将继续陶醉于绿色海洋的阵阵清香里,我将永远驰骋在高峰林业 攀高峰的大道上……


文:卢春花

编辑:杜金环

核稿:邹万春

责编:朱兵 苏绍豪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