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号
微信订阅号

电话:
0771-2331662

邮箱:
gxgflcbgs@163.com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丹凤路8号高峰大厦

星创天地
扫码关注
官方网站号
扫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林场文化

ForestCulture

我与高峰

发布时间:2025-07-04 浏览量:

我出生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峰林,当地人把这种地貌叫作“高峰”,所以我和高峰的故事,似乎从出生就开始了。后来在广西大学读研期间,曾有一次随导师踏足高峰林场的基地,那时只当是萍水相逢,未曾想那竟是高峰向我发出的绿色请柬

回望与高峰的相遇,宛如注定的重逢。从云贵高原到八桂林海,从学子到林业人,我一路跋涉,只为遇见高峰。今年四月,当我以职工身份踏入林场大门时,办公楼前两侧摇曳着枝叶的扁桃树,仿佛看透了我和高峰的故事,摇曳着枝叶,擦出了“你侬我侬”的掌声。

外业的披荆斩棘

刚入职高峰设计院时,紧急的项目就将我推向了外业一线。首战万盘分场,迷彩服团队在烈日下用半天时间完成了5个样地,展现了林业人的应有战斗力。攀登50度险坡时,同志们手拉手的温度至今难忘。而穿越灌状悬钩子的20米荆棘路,最终收获的不仅是小班的因子卡片,还有那双“刺猬般”扎满悬钩子刺、渗着血珠的手指。这些与自然的“肉搏战”让数据有了生命温度。

开展外业调查工作

在延河分场时,因44度急坡、溪流淤泥和85%覆盖度的粽叶芦和芒草丛,将杉木幼龄混交林调查变成了一座绿色迷宫。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条被芒草吞噬的东边小路:锋利的芒草叶纵横交织,需要像拓荒者般用木棍硬生生砸出一条“V”字形通道,木棍试探淤泥时下沉的触感,以及陡坡上轮流开路时,汗水滴入芒草叶上折射出的彩虹。当最后一份数据记录完成,汗水为三人沐浴的那一刻,方懂“披荆斩棘”的真谛。

后来的外业中,还遇到过60度以上的险坡,如今攀岩越涧已成一种常态。每个艰难到达的小班调查点,都会以年轮为单位刻下林业人成长的印记。

内业的案牍之劳

当最后一组外业数据完成录入,真正的战役才刚刚开始。频繁变更的统计数据版本,让每个数字的落定都经历了万里长征。最终数据敲定的那天,作为报告文本的负责人,我像建筑师般反复推敲框架结构,直到电脑上的时间跳动出“23:59”。

透过窗,看到灯火阑珊,这是城里独有的景色。那些亮着白炽灯的窗口里,飘散着人生百态:有的攀谈着他们一天的疲惫;有的诉说着他们未尽的理想抱负;有的像我一样望着窗外比窗棂更硬的夜空,那似乎是他们前进的方向……

恍惚间,我感受到了云贵高原的山谷风,听到了故乡泥土的絮语。到了夜半寅时,风飒飒作响,暴雨敲打着窗棂,我在65厘米宽的折叠床上辗转反侧,直到黎明的曦光打湿楼下的沥青路。我的高峰“第一夜”就此结束,而未来并不止这一夜。

当报告最终提交时,那种如释重负的轻盈感,是那晚的案牍之劳换来的佳酿。人生千层浪,工作千堆雪。我明白,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和高峰水乳交融。

高峰的未来畅想

1953年高峰林场的创立犹在耳畔,“五在山”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指引着高峰从牛山濯濯到绿海荡波的蜕变。如今,作为高峰林场的一员,我将以松柏后凋的坚韧扎根在此,期待着在高峰攀登出一个新的高地。

如果让我构想未来高峰的样子,那一定是这样的:那时候的高峰,定然风景旖旎,火力楠与红锥相映成趣,降香黄檀与杉木错落有致,乔灌草藤编织出立体的生命乐章,形成了异龄复层混交近自然林;那时候的高峰,随处是草木菁菁和葱蔚洇润,站在高峰阁上的我们会不由得顾景兴怀,然后叹曰:猗欤休哉!


文:李国勇

图:韦永锋

编辑:杜金环

核稿:邹万春

责编:朱兵 苏绍豪

点赞: 0